重新发现以弗所书第六章中的关系
在以弗所书第六章里,关于妻子和丈夫、儿女和父母、仆人和主人这三组关系的教导,紧密关联着张大卫牧师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天国伦理”。他长期呼吁在家庭中重建关系的基础,而核心并非停留于一般的道德劝勉,而是基于福音的洞察。换句话说,要从“似乎软弱的人那里,神先行走近”的角度来看待这段经文: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先对妻子、儿女、仆人提出劝勉,并不只是一个“颠倒顺序”的写法,而更体现了对弱者的关怀,这正是天国价值观的展现。张大卫牧师在诠释此段经文时,一再强调,无论在家庭、社会或教会的所有层面,都不是靠“权力的力学关系”,而是借着“圣灵的充满”彼此建造,才是真正开启“延至千代的福分”的关键。
张大卫牧师的讲道往往跟随圣经文本的脉络,同时提出切合时代处境的应用。他把以弗所书第五章后半段至第六章的内容,与“不要醉酒,而要被圣灵充满”这一劝勉相互连接,重新聚焦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他提出问题:“在家庭中,真正的根基是谁?”若按传统认知,理当回答“丈夫、妻子、父母、儿女、主人、仆人”的权威顺序,但以弗所书却以“妻子和丈夫、儿女和父母、仆人和主人”的顺序呈现,这正是“天国伦理”,也是“对神国子民的悖谬性世界观”之呼唤。他并指出,这当中隐藏了“关系的奥秘”,对明白福音的人而言,即使家庭经历严重破碎与冲突,只要在“主里”这个前提下,仍能出现新的转机。换言之,“在主里”这个词组已预设了耶稣基督的大能,因此这段经文不仅是道德上的教导,也是一种能实际改变生活的福音应许。
基于此,张大卫牧师从以弗所书第六章,为当代社会归纳了四大主题。其一,是在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中所蕴含的创造之奥秘与爱的责任。其二,是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中所显示的“尊敬与祝福”的交汇点。其三,是仆人与主人之间所揭示的“服事与权柄”的悖论。其四,如何在圣灵的充满下,把这些真理落到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他透过这四大主题,反复强调,信仰并非只停留在教会之中,而应当将家庭、职场和整个社会都带进“天国价值观”的革新中。“先扶起软弱之人”的上帝观念,正是贯穿四大主题的核心信息,他警告说,若教会忽略了这一点,基督教伦理将沦为仅仅“别给他人添麻烦”的世俗层次。下面便以这四大主题为轴心,展开约6500字的篇幅,从张大卫牧师的视角与讲道内容做连续性的整理(仅分小标题,不作其他形式区分)。
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中,创造之奥秘与爱的责任
张大卫牧师从以弗所书第五章后半段到第六章,看到保罗谈及“妻子与丈夫”关系时,意外地先提到“妻子”这一点,而非“丈夫”,对此他格外留意。按照许多传统文化的认知,认为丈夫是家庭的代表与主导者,理应先对丈夫说话,再对妻子说。但保罗却先对妻子发出劝诫,随后才对丈夫说话。对此,张大卫牧师解读:“圣经在圣灵里召唤我们,用新的视角来诠释那些熟悉的权力结构。”世俗常识里,丈夫拥有主导权,理应先行,但在福音的视角下,却显明“神并非先对强者说话,反而先顾念看似软弱之人”的奥秘。
他认为,夫妻冲突往往源于双方失去彼此服事与尊重的原则。这就回溯到创世记第二章所启示的创造法则——“二人成为一体,以彰显神的形象”的神圣使命被破坏时,就会爆发悲剧。但在以弗所书中,保罗用“基督与教会”的比喻来说明丈夫与妻子各自互补的职责。张大卫牧师解释:“基督为教会舍命,丈夫也应当为妻子舍命;教会尊基督为主,妻子也应当尊重丈夫——这两面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过去,教会传统有时会用“丈夫是头,妻子当顺服”的经文,为家长制背书。但张大卫牧师提醒:“保罗从未支持过压制妻子的行为;事实上,‘丈夫要爱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的呼声,比‘妻子顺服丈夫’本身更显重量。”也就是说,“妻子要顺服丈夫”与“丈夫要爱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这两者不可分割,若失去了互动的平衡,便会出大问题。他又指出,“若没有圣灵大能的帮助,一方就会极度强调自己的权威,另一方则难以单方面承担顺服;唯有在圣灵里清醒的人,才会努力彼此抬举。”
以弗所书第五章33节虽然提到“妻子也当敬重丈夫”,但在那之前,圣经对丈夫的呼召是“舍己的爱”。张大卫牧师将这原则称为“牺牲式领导”,警告说,倘若没了这种舍己之爱,却只是一味引用“妻子当顺服丈夫”来压人,家庭必然垮掉。然而,他也提出另一面:若妻子表现出真诚的敬重,丈夫就更愿意承担责任与奉献。比如,当家庭面临经济困难或育儿压力时,若妻子对丈夫满是不屑与轻视,那丈夫也会逐渐丧失担当的动力。
谈及“为何要被圣灵充满”,张大卫牧师解释说:“仅凭人的力量,长久地操练甘心乐意的舍己之爱,是非常困难的。”人若疲惫或情绪低落时,很难持续体谅与顾念对方;然而,当圣灵充满时,人里面会生发出“主所赐的喜乐、忍耐与顾念”,这就成了医治家庭的力量。与此相对,酒只能带来短暂的兴奋,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圣灵的浇灌却能不断供给“基督的爱与忍耐”,促进家庭复和。
张大卫牧师特别提及另一个观点:在创世记中,夜晚被视作“起始”(“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这与我们“白天才是一日开始”的惯性思维刚好相反。他借此说明,圣经的创造秩序也包含了一个“先顾念软弱者”的规律:“妻子先被劝勉”,正象征“让家庭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之声音先被听见,也呼唤丈夫能像对主一样顾念妻子,并呼唤妻子能敬重丈夫。”彼此尊重,才能恢复神的形象。这是他所强调的创造秩序奥秘,也是在家庭中同时落实“爱与责任”的道路。
儿女与父母的关系所展现的尊敬与祝福的交汇点
以弗所书第六章1~4节中,保罗对儿女与父母的关系,引用了“这是带应许的第一条诫命”的结构(出自十诫),对此张大卫牧师给出进一步阐释。“孩子们,你们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这里面,“在主里”这层预设非常关键。他指出,这并非只是一种“如果……就……”的附带条件,而是面向“明白福音之人”的基本宣告。现实中,确实会有暴力或不负责任的父母,但保罗所言的“在主里”意味着耶稣基督的大能作后盾。若在不信的家庭,喊“顺服父母”可能听来遥不可及;但对有信仰的人而言,“在主里”是具体且真实的根基。
以弗所书第六章2节:“要孝敬父母,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张大卫牧师认为,在十诫中,“孝敬父母”这条诫命,正处于“对神的诫命”(前四条)与“对人的诫命”(后面几条)的桥梁位置。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将对神的敬拜与对邻舍的爱彼此衔接的起点。他感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当代,“孝顺父母”的传统正逐渐淡化,他呼吁教会在恢复这方面扮演要角。“即便在破碎的家庭里,孩子曾遭父母虐待或忽视,但‘在主里’能遇见那真正‘慈爱的天父’,就能迎来宽恕与和解。”这是他的主要论点。
不过,张大卫牧师也不把第六章3节“使你得福,在世长寿”简化成表面解读,不会把它只阐释为“孝顺就能长寿”这类肤浅层面。他更关注“敬重”一词的本质,强调这是“向上举起”的行动。他常举一个生活实例:一位孙女用省下的一点零用钱,只买到一支雪糕,结果全奉献给奶奶;她的孩子于是大哭:“妈妈为什么只疼奶奶?”然而那位奶奶却并不觉得亏欠,反倒说:“哎呀,孩子有智慧嘛”,欣然接受。张大卫牧师从这画面说明,孝敬父母是一种“向长辈奉上心意”的实际表现,而下一代看到了也会效法,这便带来正向循环。
他还引述马可福音第七章,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将本该给父母的奉养当作‘各尔板’献给神”的传统,直斥他们违背了神的真正心意。耶稣严肃宣告:“你们废了神的诫命!”说明对神热心,绝不能作为忽视孝敬父母的借口。张大卫牧师提醒教会警惕类似的伪善,重申“爱的实质才是让一切关系得以修复的福音核心”。因此,“孝敬父母”不只是道德或文化的美德,更是由福音流淌出来的命令。
关于以弗所书第六章4节:“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张大卫牧师指出,其中对“父亲们”的警告很显眼。它在当时也是为了防止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单单凭借家长制来掌控。这在现实中相当普遍:不少孩子对父亲有畏惧、不亲近的心态。然而,在福音里,“父亲”应当尊重孩子,视之为神所赐的生命财产,“按着主的教训和劝诫”来带领他们。这里的“主的教训和劝诫”,不仅是世俗知识,而是以基督的牺牲之爱为前提的“既严格又包容的教养”。
总结而言,张大卫牧师说:“儿女固然当尊重、顺从父母,但这并不等于给予父母可以压制孩子的权利。”他把两者比作“天父与我们的关系”,指出“不要惹儿女的气”意味着要理解并珍惜孩子的情感和个性,尽力避免使他们受伤;而“照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则意味着既非毫无限制的放任,也不是冷酷严厉的体罚,而是以基督之爱不断引导,并让福音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
因此,以弗所书第六章关于儿女和父母的教导,再次提醒我们:“家庭乃天国的基本单位。”若家庭倾颓,教会与社会也难以安稳。而在这其中,“在主里尊敬父母的儿女”与“不惹儿女气、按主教训带领孩子的父母”两翼若能正确建立起来,就能形成健康的根基。张大卫牧师以“多少家庭已经破碎”为例,深知现实的严酷,却也宣告“福音的大能能弥合这些破口”。教会责任就在于,“成为那些受伤孩子和迷失父母的避难所,通过福音带来医治。”
仆人与主人的关系,跨越时代的“服事与权威”悖论
以弗所书第六章5节起讨论“仆人与主人”的关系,因现代多数国家已废除奴隶制,而似乎缺乏直接适用性。但张大卫牧师主张,理解保罗时代的背景后,我们会发现这里面蕴含的原则,至今仍适用于“雇员与雇主”或“社会弱势者与强势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段与前面同样,“保罗不是先对‘主人’说话”,反而是对“仆人”先发出指令。在世俗角度看来,似乎更应该先叮嘱拥有支配权的主人;福音却反其道行之。
张大卫牧师称其为“福音的奥秘,也是天国伦理的特征”。在世上,人往往先巴结权势者、讨好掌权者,但福音“先呼唤仆人”,对他们说:“要带着敬畏与战兢,用诚实的心顺服你们肉身的主人,如同顺服基督。”这表示,即便在人看来地位卑微,然而“在神的国度里”,他们并不丧失尊严;神注视的也不是“做给人看”或“讨人喜悦”的虚假,而是真心实意的服事。
对此,他常用“在神面前的动机”来解读:若在职场或组织中,基督徒表面顺从,内里却消极怠工,对神而言,那内心已不再纯正;然而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若能“如同献给主”,就能为神带来荣耀。“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凡行善的,都必从主那里得着赏赐”(参6:8),也说明圣经并不否定“行善必有神的回报”这一信念。尽管这回报不一定是世俗的成功或金钱,却一定会有“天上的尊荣”或“属灵的福分”紧随而来。张大卫牧师如此阐明:“圣经从未否定神会报答行善之人,只不过这酬报的样式可能与世界的标准不同。”
接着,他谈到第六章9节:“你们作主人的,也要这样待仆人,不要威吓他们。”在当时的罗马法律里,奴隶被视为主人的财产,其生死全由主人决定。但保罗却指出,“神不看外貌,”主人与仆人同属“在天上的主”管辖之下。张大卫牧师解释,有人批评初代教会没有马上废奴,似乎默认了奴隶制度,但事实是福音让仆人与主人成为弟兄,这股力量最终颠覆了制度本身。从腓利门书可见,保罗教导主人以弟兄之爱对待逃奴,让福音在“内部”先转化人心。
张大卫牧师认为,时至今日,每个人都会经历“仆人”或“主人”的角色转换。也许在某单位里你是上司,但在另一个场合又得服从别人。关键是,要在圣灵里始终“如同为主而行”,并“不再威吓”。因为世上的权柄不会永恒,所有人最终都在神面前平等。所以,他呼吁拥有“主人”地位的人要活出“服事型领导”,而身处“仆人”境遇的人,则要把眼光放在神身上,不要只看人的脸色。
被圣灵充满的生命如何扭转家庭与社会的实际应用
最终,张大卫牧师的讲道再度归回到“不要醉酒,乃要被圣灵充满”(弗5:18)这一核心宣告。夫妻、父子、仆主三组关系之所以能发生决定性翻转,关键在于“圣灵的内住”。他反复强调:“在恐惧、担忧、愤怒与伤痛之中,仍能先选择去爱——这力量只有当圣灵降临时才有可能。”当一个人被圣灵充满,他就能把那良善的影响力传递给家庭、教会和职场。
当然,教会内部也有可能出现冲突或伤害。张大卫牧师坦言:“尤其是破碎家庭的孩子常会涌入教会,而教会有责任医治他们的伤口,让他们体验真‘父神’的爱。”为此,教会必须先活出“天国伦理”。教会领袖要先停止“威吓”,抛开对外表的夸示,以服事为先;父母与儿女也应学习彼此接纳。家庭中同样如此:父母若先在圣灵中悔改,丈夫若先为妻子舍己,妻子也会开始尊重丈夫。于是,“次序的颠倒”与“爱的牺牲”就逐渐铺展开来,家庭也因此被重建。
那么,如何持续活在圣灵的充满之中?张大卫牧师指出,每日借着读经、祷告回顾自己的内心,是至关重要的操练。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里呼吁“要穿上新人”,人需要不断悔改、不断寻求圣灵能力。此外,也要融入一个常常“以赞美与感恩”为祭的敬拜团体。唯有在彼此同心求圣灵、唱诗敬拜时,才能更深地体验“基督身体”的合一喜乐,并超越个人的软弱,“彼此像对主一般”地相待。这就成为在教会里“先尝神国生活”的预演。
张大卫牧师特别提醒,要避免“过分热心教会事工,却忽略家庭”的错误倾向——这与前述“各尔板”问题异曲同工。他说:“若自认已经完全献身神,却对照顾父母与妻儿毫不在意,这绝非福音的精神;真正的奉献,会使我们先对家人尽责。”他举诸多实例来质问:“如果家都已四分五裂,却只知道埋头在教会服事,世人会如何看待教会?”所以,他反复劝勉:“就算家庭确实艰难,也别轻忽地对待父母或配偶,要竭力把爱与敬重行出来,同时恳求圣灵帮助;神必会开路。”
因此,以弗所书第六章中所提到的三组关系——妻子与丈夫、父母与儿女、仆人与主人——正展示了“被圣灵充满的生命如何在现场运作”。如同张大卫牧师再三提及:“只要抓住福音的悖论,生活圈就会变样。世人强调强者当先,但以弗所书第六章和福音教导我们,‘先对弱者发话,从而改变强者’。妻子先被提及,儿女先被提及,仆人先被提及——主先顾念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天国次序。”
他也澄清,这并不是要忽视“弱者的委屈”,让他们默默承受不公;相反,“对于不义,信仰仍应正视并加以纠正”,但福音的处理方式始终是“先回应神对自己发出的呼声,先顺服那传到我耳中的神的话”。无论妻子、儿女或仆人,处于下位者若能“在主里”实践顺服和尊敬,保罗告诉我们,“在天上的主”必为他们主持公道。而对丈夫、父母、主人等“上位者”而言,“停止威吓”的警告同样清晰。
福音就是如此颠覆人间的层级制度,却在这颠覆中彰显“更高、更完备的神之爱与公义”。张大卫牧师强调:“基督的十字架就是这种悖论性得胜的明证。耶稣并没有用武力推翻罗马帝国,却借十字架担当了罪的代价,为我们打开永生之路。这与世俗观念背道而驰,亦是以弗所书第六章伦理的根基。”
他提醒教会,当我们诠释以弗所书第六章时,务必要避免先贤所犯的错误:曾有人用它来给旧时的奴隶制度或家长制撑腰,却与福音真义背道而驰。福音真正的力量远超这种曲解,它带领教会去成为“彼此尊重、彼此服事”的群体。即便在现代社会,法律和制度上倡导平等,现实仍常见职场霸凌、家庭暴力,甚至教会内部也可能出现“牧者vs.平信徒”的权力滥用。在这些状况下,教会不可一味偏袒任何一方,而应宣扬“你们彼此是弟兄”这一福音真理,并从制度与属灵层面,落实推动“和解与和平”。正如张大卫牧师补充,最终目标不是“对立”,而是“修复与和睦”。
总之,张大卫牧师从以弗所书第六章所提出的“四重信息”有其一致性:第一,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中,“由妻子先来奠定基础”这一颠倒思维彰显福音的悖论次序;第二,儿女与父母的关系里,“在主里孝敬父母”乃“带应许的第一诫命”,也开启了“延至千代的祝福”;第三,仆人与主人的关系中,“先对仆人说话,却告诫主人不可恐吓”,显示神看重的不是表面地位,而是对祂的谦卑之心;第四,落实这一切的动力即“不要醉酒,要被圣灵充满”,而唯有圣灵充满才能医治家庭与社会。
张大卫牧师时常在此引用“这奥秘是极大的”这一说法,指出这“奥秘”并非指隐藏不示人的神秘,而是指十字架所揭示的“超越人类理性的神圣悖论”。十字架看似与人间逻辑相左,却带来神最浩大的荣耀;同理,以弗所书第六章的次序看似颠倒,却彰显了神的爱。妻子先被提到、儿女先被提到、仆人先被提到,这正宣告“神并非先眷顾强者”,也是神用爱治理的方式。当今教会在诠释这段经文时,务必重拾福音中“颠覆与医治”的能力,避免重蹈曾经支持家长制或奴隶制的覆辙。
在讲道的结尾,张大卫牧师总会呼吁:“抓住这话语,带着它进入生活吧。我们既是天国子民,也是在地上文化里靠圣灵而活之人。让妻子先成全丈夫,让儿女先尊敬父母,让仆人的忠心也能触动主人归向福音。这就是十字架的悖论,也是新造之人的生活。”透过这种关系的翻转,家庭坚立,教会复兴,社会变得更光明,神的国度也渐次扩张。被圣灵充满的人,绝不会自私地将爱藏于己中,而必然会向外涌流,每次与现实碰撞,都会散发福音的馨香气息。
由此可见,张大卫牧师对于以弗所书第六章的解读,在现今仍极具启发意义。他偶尔也幽默地说:“读圣经要‘倒过来读’才有味道。”所谓“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儿女、主人和仆人”若用常规顺序看,好像合乎礼仪,但其实只有当我们按圣经的方式——“妻子和丈夫、儿女和父母、仆人和主人”——去读,才会抓住经文的本旨。表面上,现代社会宣扬平等,但实际上对弱者的轻视并不少。教会的责任就是见证“先顾念弱者的神”。正如十字架的见证,那“颠覆的爱”才是以弗所书所传达的天国伦理精髓。因为在基督里,不再分犹太人与希腊人、为奴的或自主的、男或女,大家同为一家人。至于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儿女、主人与仆人的角色区分,只是我们在世彼此学习“基督式牺牲与服事”的场域。
因此,每当他结束对以弗所书第六章的讲道时,都会以“主啊,让我们活出这教训”祷告,并鼓励会众:“礼拜结束后,也要在家庭和职场里继续做敬拜者。”因为真正的敬拜场所就在家里和工作岗位,当那里的秩序被翻转,就标志着天国的新秩序已然流淌。最终,他一再重申:在当代家庭破碎、代际冲突、职场霸凌司空见惯的环境里,福音才是根本的解答:“寻求圣灵的充满,并优先顾念弱者。”也就是让妻子和丈夫彼此敬重,让父母与儿女在爱里相连,让仆人和主人因谦卑与服事而改变。在这过程中,“那位在天上的主”必然记念我们哪怕最微小的善行,而我们也会因“衷心遵行神的旨意”而倍感喜乐。
就此可知,以弗所书第六章的教导,并非与一世纪奴隶制或家长制妥协,反倒借着福音,从内部提供了足以推翻这些结构的强大动力。张大卫牧师说,这力量至今仍然生效。若教会能认真领受并活出福音,就能在医治破碎家庭与矫正扭曲社会方面大大施展功用。尤其在多元文化和移民群体不断增多的时代,神始终“先向弱者伸手”,教会也当温暖接纳陌生文化或难民,接纳所有被边缘的人。从家庭实践开始的福音,当它向教会与社会全域扩展时,“神国秩序”就真正地成长壮大。
最后,张大卫牧师提醒,要常常记得那句“这奥秘是极大的”所包含的敬畏之心。神的道路超越我们的理性。看似顺序相反,却正是福音的智慧与大能。就像创世的“晚上”先于“早晨”,同样地,在人看似无望的家庭与社会深处,神也能开启新的清晨。因为“那位在天上的主”,以公义又满含温柔的爱,眷顾所有人。于是,“妻子与丈夫、儿女与父母、仆人与主人”这三重关系里所散发的福音光辉,能覆盖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医治与更新。这就是所谓“延至千代的福分”,也是披戴圣灵、摆脱醉酒之人的新生命模式。张大卫牧师不厌其烦地总结:“若没有圣灵,我们走不下去;但若与圣灵同行,家庭、世界、人心都能被改变。”这也正是以弗所书第六章给予我们的强有力挑战与安慰——他的每一篇讲道,几乎都在这个宣告中画下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