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这一事件,是贯穿整本圣经的救恩核心,同时也是人类的罪与上帝的爱在最戏剧化的形式中交汇之处。尤其在《约翰福音》19章17节到27节所记载的耶稣被处以十字架刑罚的过程,比起其他福音书记载得更为简洁,却传达出异常强而有力的信息。在这段经文中,耶稣走上名为各各他的“髑髅地”并被钉十字架的场面,虽然描述得极为短暂,却蕴含着无可估量的悲剧性,同时也饱含着上帝对罪人的深沉之爱。凡默想此场景的所有基督徒,都应记得耶稣所走的“十字架之路”是何等的残酷与悲烈,并应当醒悟这条路正是为我而预备的代赎之路。张大卫牧师通过这段经文强调说:“耶稣被钉十字架时所显现的一切事件与景象,同时见证了身为上帝儿子的耶稣无限的谦卑与献身,以及充斥在罪恶世界中的残酷无情。”基于这个信息,我们将围绕“被钉十字架”这一个大主题,从唯一的角度来综合整合所有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普世且永恒的福音真理与教训。
1. 被交付十字架的过程:在政治与宗教的夹缝中彰显的真王
从耶稣被交付十字架的过程来看,首先,耶稣在彼拉多的法庭里,因犹太人的巨大施压与虚假的控诉而被判处死刑。彼拉多多少感觉到了耶稣并无罪,但为了保全罗马总督的地位,避免犹太领袖与民众的暴动,最终还是宣判耶稣接受十字架之刑。即便如此,在彼拉多的裁决中仍有一件事没有改变,那就是在十字架上写着“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这块牌子的决定。犹太人的大祭司和领袖们抗议说,应该写“这人自称犹太人的王”,但彼拉多断然回答:“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就此相当于彼拉多亲手宣示了耶稣就是犹太人的王。张大卫牧师称这场景为“讽刺中的真理”:罗马总督彼拉多因政治算计把耶稣推上十字架,但同时却用自己的手宣示了耶稣是真王。这一幕显示,在充满人类判断和罪恶意图的历史之中,上帝的摄理(旨意)仍在彰显。
2. 走向各各他的路:终极“赎罪祭羊羔”的实现
耶稣背负十字架前往各各他的路,与犹太人传统的“罪意识”密切相关。《利未记》16章提到“赎罪日”的规定:大祭司要预备两只山羊,一只献给耶和华作赎罪祭,另一只则承担全百姓的罪被赶到旷野去,最终被弃绝或死亡。无罪的牲畜替代人类担当罪而死,或者被逐入荒野而死,以此使以色列群体得到罪的赦免。像这样通过“替罪羊(scapegoat)”的死来赦免百姓之罪的犹太传统,在耶稣的十字架事件中达到了终极且永远的完成。《以赛亚书》53章同样预言了这样的“受苦仆人”形象:“他为我们的过犯被刺,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赛53:5)。主就像被牵到宰杀之地的羔羊一样,一言不发,默默走上苦难的道路,而完成此路的正是各各他山岗。
张大卫牧师同时默想《以赛亚书》53章与《约翰福音》19章,强调说:“当耶稣背着十字架走向各各他之时,正是以赛亚先知所预见的受苦仆人预言得到成就的现实时刻。”在这里,我们要留意的是,主亲自背负了本该罪犯自己要背的十字架。十字架刑在古罗马的死刑制度中是最残酷与最羞辱的方式。拥有罗马公民权的人不会被判此刑,一般只对被统治民族或极恶犯人施行;且受刑者要亲自背着将杀死自己的刑具——十字架,绕城而行,直至行刑之地。这里包藏了让罪犯蒙受最大屈辱,并向市民发出“如果叛乱就会这样处死”之警告的残酷意图。况且,耶稣在此之前已被犹太人鞭打凌辱、讥笑和侮辱,身体极度虚弱。然而主依旧默默地走完那条路。
根据《马太福音》27章和《马可福音》15章记载,耶稣背十字架行走途中,因体力不支倒下,罗马兵丁就抓来古利奈人西门代为背负耶稣的十字架。西门是来自北非古利奈(今利比亚)的外邦人,因逾越节来耶路撒冷朝圣,恰巧目睹了耶稣行刑的场面。原本只是无意而为,却意外地获得了背主十字架的“荣耀”(?)同时又痛苦的经历。马可介绍西门是“亚力山大和鲁弗的父亲”,后来在《罗马书》16章13节中,保罗问安的“鲁弗”极有可能就是西门的儿子。据此,教会的传统推断,西门与他的家人在十字架事件之后加入了早期基督教会,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大卫牧师指出:“有些人虽是被迫背起十字架,但即便是被迫之境,一旦经历与主同受苦,也会在其中反转成祝福的管道。”西门原本只是在耶路撒冷作短暂逗留的旅行者,但那一次背十字架的经历,却改变了他和他全家的命运。
3. 十字架行列中的残酷与讽刺:从耻辱到救赎
如此,耶稣的十字架行列在人的恶劣制度与权力的暴力之中,以及漠不关心的群众眼光里,达到了高潮。祂的衣服被剥去,头戴荆棘冠冕,被讥笑嘲弄,以棍棒与鞭子抽打,最后在各各他(加略山/髑髅地)的山岗承担了极度的痛苦。“各各他”(希伯来语意为“骷髅”)这名字本就象征了骇人听闻的刑场,周围散落着受刑者的骸骨,可谓恐怖至极。犹太宗教领袖为了将耶稣与最穷凶极恶的罪犯等同看待,特意把两名强盗置于耶稣的左右,让祂倍加羞辱。可讽刺的是,耶稣被钉在两强盗之间这一画面,反而凸显了祂无罪的事实,以及上帝救恩计划的强烈对比。十字架在世人看来本是羞辱与嘲弄的象征,但对于信耶稣的人而言,却成了救恩的能力与恩典宝座。耶稣和罪犯接受同样的刑罚,但祂本无罪,却甘愿为我们代死,成为真正的赎罪祭。
在《约翰福音》19章19节之后描写了犹太人的祭司长对彼拉多写的名号——“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极度愤慨这一幕。他们要求彼拉多把这句改写成“他自称犹太人的王”。然而彼拉多则坚定表示:“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这段简短的对话暗示,已经作出的“犹太人的王”这一宣告,不可能再撤销。事实上,耶稣确实就是犹太人的王,但犹太宗教领袖们予以拒绝,还想通过罗马总督彼拉多强迫其撤回那句话。结果,彼拉多并不撤销这个表达,反倒在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三种语言里同时告诉了世人:“耶稣乃真王。”福音书作者约翰深知这其中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认识到“在十字架上成就了上帝的王权”。张大卫牧师如此解释:“上帝甚至能使用人的恶意与诡计,来彰显祂的救赎计划。”换言之,人绝无法逃脱上帝的主权,即使是不义地杀害耶稣的行为,也会最终成为成就上帝旨意的路径。
4. 被剥夺一切的主:完全倒空的极致
接着,在《约翰福音》19章23节之后记载了士兵分耶稣衣服的场面。当时执行十字架刑的士兵,有把囚犯最后的所有物品分赃的惯例。耶稣的衣服也被四个兵丁各分一份;至于没缝线、整块编织的里衣,则抽签决定归属。约翰把这情景与《诗篇》22篇18节(“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相连,证明旧约的预言得到了应验。但我们绝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耶稣在世上的一切全被夺走,甚至连最后蔽体的衣服也成了士兵们争夺的财物。这一幕展现了“完全倒空”的极致。虽然耶稣在传道期间就已经“没有枕头的地方”(太8:20),但在祂被处死之前,真的连任何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剩下,就这样挂在十字架上。张大卫牧师评论说:“耶稣作为上帝,却甘愿舍弃一切,以成为最终为我们代赎的祭物。”耶稣至死都没有坚持拥有任何财物,只是一心为我们的罪付上代价的牺牲者。
在此场景中,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面貌:其一是在十字架下,为得到耶稣最后的衣物而抽签分赃的士兵,其二是什么也不保留,甘愿一无所有、把一切都舍下的耶稣。世人如那贪婪的士兵一般,连他人的东西也想夺为己有;耶稣则是那位不自保权利,甘愿把一切赐给我们的主。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看清了人类罪性的残酷一面,也看见了上帝无私奉献之爱的完满牺牲。因而基督徒不该效法那些士兵,而应铭记在十字架上把一切倾倒出来的主耶稣。这对今日执着于“拥有”的现代人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要脱离贪念,看望十字架上的耶稣,并在谦卑与分享,以及自我牺牲的道路上行走。这才是真实的基督徒生活。张大卫牧师也指出:“有时连教会都在十字架脚下争夺各自的利益或地位,这与那些士兵何其相似。我们应当时刻在十字架下,注视那‘一无所有’的主,悔改并决心舍弃对拥有和贪婪的执念。”
5. 十字架下的母亲与妇女们:因爱而无惧
随后在《约翰福音》19章25节记载了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几位妇女: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耶稣的姨母撒罗米(从《马可福音》可知,她是西庇太儿子雅各和约翰的母亲)、革罗巴的妻子马利亚,以及抹大拉的马利亚。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亦没有像男性门徒那样被正式呼召为门徒,但讽刺的是,在十字架的最后时刻,却是这些妇女留在最危险的现场。那是极度惨烈、恐怖的刑场;倘若被认定与被钉在十字架的罪犯关系亲密,极有可能会被罗马当局追究连带责任。即便如此,她们仍然为了陪伴主的最后一刻而坚守不离。这正是“爱里没有惧怕”(约壹4:18)的最佳写照。张大卫牧师说:“真有对主的爱,就不会被任何威胁或恐惧所拦阻。”耶稣看着这些妇女,又看着祂所爱的门徒约翰,说:“母亲,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参约19:26-27)。这一话语既彰显了耶稣对肉身母亲的极深孝心,也在基督的群体里启示了“因信心相连的全新家庭”这一概念。
事实上,耶稣在传道时曾说过:“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2:48-50)。从这角度看,马利亚不仅是耶稣的肉身母亲,也是一位需要跟随主之路的信心门徒。所以在十字架上说“母亲,看,你的儿子”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血肉亲情”层面,宣告了凡相信并跟从耶稣的人都是上帝的儿女,彼此应当互相照顾、成为主内的一个家庭。耶稣在十字架上极度痛苦中依旧坚立上帝国度的共同体原则,也为留下的门徒们提供了最后的爱。
6. 十字架——上帝的爱与公义相互吻合之处
通过十字架事件,我们看见耶稣一生的使命如同一篇浩大的史诗,在此得以完成。耶稣虽取了与我们相同的肉身,却无罪;祂在世传道时宣扬天国的福音,医治贫穷、病痛的人,亲近税吏与娼妓等罪人,宣告救恩的盼望。最终,祂在犹太领袖的忌恨与群众的误解中被判极刑,但祂甘愿背负一切,在十字架上舍命。从人的角度,这是一个悲剧,然而在上帝的眼中,却是为罪恶的世界舍下独生子之终极之爱,亦是至圣的代赎。张大卫牧师称十字架为“上帝的爱与公义彼此相合之地”,原因在于:“十字架既展示了上帝彻底的爱,也完成了罪的代价。”这意味着十字架既彰显上帝最深的慈爱,也实现了罪应当受到惩治的公义。
此事发生在逾越节期间也让十字架救恩的意义更为鲜明。旧约时代,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之时,将逾越节羔羊的血涂于门框,死神就越过他们(出埃及记12章),并以此为纪念年年守逾越节。如今耶稣的十字架之死恰于逾越节,这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背负世人罪孽的上帝羔羊”(约1:29)耶稣,为全人类一次性付清罪的代价。因主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罪人得以从永死的刑罚中被拯救,与上帝和好。正如当初逾越节羔羊的血在出埃及事件中成为保护生命的标志,如今耶稣的血成为拯救罪人的大能。
7. 十字架之路:从苦难到胜利的宣言
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行程,并非仅仅是走向死亡的行列,实则是为完成人类救赎使命的胜利游行。表面看,充斥着讥笑、羞辱、鲜血与痛苦,似乎是一场悲怆的失败;但在属灵的真实中,这是粉碎罪与死亡权势、宣告上帝国度得胜的时刻。从耶稣最后的话“成了”(约19:30)也可见,这条路并非败北,而是成全。我们注视十字架时,不该只止步于忧伤与痛苦,更要看见它之后的复活得胜。十字架因耶稣复活而成为永生的大门,对基督徒而言,它是“与上帝和好,并享平安”的根基。
默想圣经对十字架的记述时,我们得出两方面的重要应用:首先,耶稣吩咐“要爱你们的仇敌”(太5:44)时,并非停留在抽象的伦理教导。祂亲身经历了要杀害祂的那些人——罗马士兵、犹太宗教领袖,以及群众的嘲讽与暴行,却依然为他们祈祷:“父啊,赦免他们”(路23:34)。祂不只是口头上宣扬爱,而是用生命承受了所有恶意与仇恨,却仍未发出咒诅与复仇的呼声。祂以善胜恶(罗12:21),在十字架上向那也曾敌对祂的人施予救恩的恩典。张大卫牧师称这是“耶稣所教训的话语与祂真实生活完全一致的关键证明。”我们若跟随耶稣,就应当在家庭、职场、社会与人际关系中,舍弃仇恨与愤怒,在十字架的爱中活出见证。这才是作主门徒的道路。
第二,十字架呼唤我们进入“彼此背负重担的共同体”。保罗在《加拉太书》6章2节说:“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正如耶稣承担了我们的罪和咒诅、并担当我们的软弱一样,我们也应该在彼此之间分担痛苦、悲伤、缺乏与伤口。十字架本是为他人牺牲与分享的极致表征。因此,真正深刻默想并信靠十字架的人,不会只停留于“我个人得救”的满足,而会实践对教会与邻舍的奉献与付出。特别是在教会共同体中,若有人软弱,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事,要积极伸出援手,这正是十字架精神的体现。张大卫牧师说:“十字架的信仰绝不能只成为独立的‘我’的信仰;唯有在主用血所买赎的群体中彼此联结、彼此背负时,十字架才能在教会中成为现今活泼的大能。”
8. 站在十字架旁的人们:新的共同体的诞生
最后,让我们再次思考陪伴在耶稣十字架旁的妇女们和门徒约翰。当大多数男性门徒因害怕而逃离,却是这些看似软弱的妇女始终相随。耶稣就在这样一个时刻,把无法言喻的安慰和托付交给了她们:“母亲,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约19:26-27)。这既是耶稣对肉身母亲最后的亲情表达,也是基督里因信所结成的新家庭的宣告。如今耶稣将通过十字架开启全新的救赎历史,并在这信心中建立彼此相顾、彼此联合的教会。此画面清楚指明了今日教会应有的模样,以及我们站在十字架面前与主同行时应当持守的心志。
耶稣的十字架事件让我们看见,祂的一生好似宏大的叙事,在此画下句点;然而对我们而言,这又是新的篇章——复活与救恩之门的开始。十字架不仅是一个惨烈的历史悲剧,更是上帝为罪人预备的最深情的爱,也是通往复活之晨的入口。张大卫牧师称十字架为“上帝的爱与公义亲吻之处”,正因这里是上帝倾注极深之爱并成就公义的焦点。
9. 超越历史悲剧:十字架所启示的命运翻转
因为正处于逾越节时节,这使十字架事件显得愈发具有救赎象征:旧约中以色列百姓用羔羊之血挡过了灭命之灾(出埃及记12章),每年纪念这拯救之恩;新约里,耶稣恰恰在逾越节被钉十字架,担当了世人的罪,完成一次性的救赎,使凡信祂的人免于永远的刑罚,获得与上帝和好的途径。就如出埃及时逾越羔羊的血意味着保全性命,如今耶稣所流的血正是赦罪与新生的确据与盼望。
耶稣背十字架之路,表面看是屈辱、嘲讽、鲜血与痛苦,但实际上是打破罪恶与死亡权势、彰显上帝国度得胜的宣言。耶稣临终的话语“成了!”(约19:30)明示了这条路是一次完成的救赎之途。基督徒默想十字架时,应当跨越哀痛,看见那背后的复活与胜利。正因耶稣的复活,十字架成了永生的关口,对所有信徒而言,它是带来“与神和好的平安”的基础。
当我们再次注视十字架,就会发现其中两点重要的生命应用:其一,主所宣告的“爱你们的仇敌”(太5:44)从来不是抽象理论,而是耶稣亲自先行示范的实践。祂为那些要杀害祂的罗马士兵及宗教领袖、嘲弄祂的群众代求:“父啊,赦免他们”(路23:34)。这不是嘴上说爱,而是真正担当了所有恶毒与仇视,仍未发出咒诅。祂用善胜过恶(罗12:21),向仇敌也颁赐救恩,这是上帝超越的慈爱在十字架上的体现。张大卫牧师说:“这是耶稣的教导与祂实况生活完全合一的最显著标志。”若我们效法耶稣,也必须在家人、同事、邻舍乃至社会群体中,放下愤怒与憎恶,以十字架的爱活出来,这才是真门徒的生命。
第二,十字架呼召我们成为“彼此担负重担的群体”。保罗在《加拉太书》6章2节说:“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耶稣既然已背负了我们的罪、咒诅和软弱,我们也应当在教会和生活中分担彼此的痛苦、悲伤、缺陷与伤口。十字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为了他人的牺牲与分享。若我们对十字架的默想与相信足够深刻,就不会只停留在“我个人是否得救”的范围,而会将其转化为对教会和他人的关怀付出。尤其在教会共同体里,若有人软弱,就把此视为自己的问题,积极伸出援手;这才是十字架精神在当下教会中活现的途径。张大卫牧师也说:“十字架信仰绝不可能只局限在独立的‘我’身上;唯有在主用宝血买赎的共同体里彼此联结、彼此承担,这十字架才会在教会里展现它当下的大能。”
10. 在十字架旁的妇女与约翰:爱的坚守与新共同体
回想留在耶稣十字架旁的妇女与门徒约翰:大多男性门徒因惧怕而远避,倒是那些被视为地位低下的妇女始终不离不弃。耶稣在濒临断气的时刻,对她们说出最后的安慰与嘱托:“母亲,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约19:26-27)。这既是耶稣对肉身母亲最极致的孝爱,也是宣告那在基督里借信心相连的新家庭。从此耶稣将通过十字架成就新的救恩历史,也在这信仰里建立彼此照顾、彼此相爱的教会。此一画面诠释了今日的教会应何去何从,以及我们该如何在十字架前与主同行。
耶稣的十字架事件,在祂的一生如同一部大叙事般告一段落;对我们而言,却打开了复活与新生命之门。十字架虽然看似残酷悲惨的历史事件,但同时也是上帝拥抱罪人的开端,并且是通往复活之晨的关键。张大卫牧师形容十字架是“上帝的慈爱与公义相遇之处”,正因这里既彰显了神至深的慈爱,也成全了公义的要求。
11. 犹太人的王:在十字架上成就神圣摄理的见证
正如《约翰福音》19章所记的,彼拉多写下“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之名号,虽然犹太祭司长们要求改为“他自称犹太人的王”,但彼拉多拒绝更改,表示“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从而在拉丁、希腊、希伯来三种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了耶稣乃真正的王。福音书作者约翰清楚点出这所含的象征意涵,让读者明白:“十字架上完满地成就了上帝之王权。”张大卫牧师评价:“上帝甚至可以利用人的恶意与权术,实现祂的救赎计划。人无法偏离神的摄理,无论人意欲何为,最终皆服从于上帝的旨意。”耶稣被钉十字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不义,但也在上帝的主权中化为最伟大的救恩史诗。
12. “都成了!”:从悲剧到新生命的完成宣言
在《约翰福音》19章17-27节中所见的十字架事件,核心信息有三:第一,耶稣为罪人舍弃一切,甚至牺牲性命,成就了代赎之恩;第二,因这代赎,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救赎;第三,凡真心接受这一牺牲的人,必得着主所赐的全新团契之爱和复活盼望。我们注视十字架时,不能只停留在悲伤,也要在那深切苦难之中看见上帝无限的爱和大能。另外,唯有当十字架的事件在我们生活各方面被重现,我们才能实践爱仇敌、彼此担负重担、努力扩张神国度的使命。
张大卫牧师总结默想十字架时常提到:“我们不可逃避自己该背负的十字架。”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此处的“自己十字架”指我们要放下自私、罪性、世俗欲望,如同耶稣一般,为爱邻舍、扩展上帝国度而愿意牺牲。也许有时我们会像古利奈人西门那般“被迫”背起十字架,但即便如此,也可能因此经历意外的祝福与属灵觉醒。作为相信并跟从主的门徒,最终我们得在自己生活中实践主所走过的十字架之路。
13. 十字架事件:从旧约祭祀到新约教会的核心枢纽
《约翰福音》19章17-27节里,耶稣的十字架将旧约的赎罪祭与受苦仆人预言,以及新约罪的赦免与救恩的完成,以及教会共同体的诞生统统凝聚在一起。耶稣在各各他这髑髅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景象看似极度凄惨,却在上帝的救恩大工里成为最荣耀、最得胜的地方。黑暗与死亡掌权的世界中心地带,降临了带着光明与生命的耶稣,祂在十字架上击碎了死亡权势,并以复活宣告上帝国度的到来。所有信祂之人都能领受罪得赦免与永生,并且拥有全新的人生准则与盼望。
当我们牢记这一事实,我们内心就会炽热起来。正如往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与复活的耶稣交谈时感到“心里火热”(路24:32),我们越是默想十字架事件,心灵也应越被感恩与敬畏充满。耶稣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或哲学家,而是那“为我甘愿舍命的救主”——对此越认识深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越被它撼动,因我们能将自私、贪婪、愤怒、仇恨、恐惧和忧虑都融化在那代赎之爱中。张大卫牧师说:“一旦抓住十字架,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活法;基督徒唯有让自己常常被十字架之爱所捕捉,才会经历日日更新。”
14. 最终结论:“被钉十字架”乃信仰的核心与高峰
因此,耶稣甘愿背负十字架、走上各各他山,并至死承担那刑罚,正是为要拯救世上必死的罪人,这是上帝决定性的救赎行动。那天,无数人嘲笑耶稣,或忙于谋取利益,或选择视而不见;唯有少数几位妇女与祂所爱的门徒约翰,在苦难与悲恸中伴随主到底。而耶稣就在十字架上仍然饶恕钉祂的人,托付母亲给门徒,并宣告“成了”,成就了全部的代赎之工。十字架的表面是一个人凄惨的死,却是上帝重新拥抱罪人的爱情新开始,也是开启复活之门的钥匙。因此我们不可把《约翰福音》19章记载的十字架事件,仅仅视为一桩悲痛的历史悲剧;在其中潜藏着主宰宇宙万物的上帝之圣洁旨意、祂的公义,以及何等深切的爱。教会所当坚守的核心真理正由此而来——“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3:16)在十字架上圆满实现。
今天的我们同样若真心默想耶稣的十字架,人生的方向难免翻转。在充满贪婪、物质主义、冷漠与愤怒的世界中,甘愿舍己、服事他人、行走真理之路并非易事。然而,只要我们纪念主走过的道路,并靠着圣灵的帮助效法祂,就能得着世界无法给予的平安与喜乐,以及真正的自由。张大卫牧师常引述保罗的话:“我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6:14),并强调:“十字架是教会的一切根基,也是所有生命的源头。”的确,教会与信徒真正的能力与荣耀并不在于外在华丽或世俗富足,而在于是否时刻记得与主同钉十字架的苦难与死,并将那爱行在实际生活中。
基督被钉十字架正是整卷圣经的核心。正因为基督的代赎,罪人得以称义;也因这份爱,我们每天能够悔改归向祂,得享恩典中的新生命。若缺少此根基,基督信仰便如空壳。唯有在十字架之处有生命,也唯有在此开启复活的荣耀。于是我们天天当仰望十字架,走上主所指引的道路,并将耶稣的爱分享给他人。《约翰福音》19章17-27节里开始的十字架故事,最终延伸到复活之晨,掀开了新历史的篇章。如今,世界各地数不清的信徒仍在这福音的光中生活,并传扬十字架的爱与真理。
概而言之,“被钉十字架”这一宏大事件,是上帝对罪恶人类所表达的最极致、最决然的爱,也是永远粉碎罪与死权势的胜利标志。张大卫牧师把这一幕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悖论”,因为看似充斥着死亡、失败、耻辱与侮辱的场景,却在那里彰显了上帝的荣耀与权能,并且赐下了极其伟大的救恩。十字架揭露了人类的骄傲、贪欲、不义与残酷,同时也显露出无限的爱、恩典与复活的盼望。故此,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代赎的现场——十字架,将自己、教会、乃至全世界都带向基督的救赎里。这就是十字架事件在今日对我们“活的福音”的意义。
若我们真的相信并铭记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罪得赦免与救恩,我们的敬拜、祷告、爱邻舍、服事与传福音自必截然不同。我们不再是属黑暗的,也不会再被贪婪与自私所捆绑。透过耶稣所示范的“舍己之爱”,若我们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彰显、默想各各他流出的宝血之意义,最终我们个人与教会都会被真正的能力与喜乐充满。这正是“信那位被钉十字架之基督”的人所拥有的身份与使命。张大卫牧师多次教导:“我们信仰的每个关口,都要以十字架为先导;让十字架浸透我们的一切生活。”正因此,我们深刻体会,没有十字架,便没有真正的完全。一旦在十字架前谦卑悔改,以感恩与敬拜来朝见主,并在微小的生活角落里活出十字架之恩,此就成为我们最大的喜乐与特权。借着不断地记念此恩典,我们才能得享世人所不能夺去的平安、安慰与能力。
愿我们通过默想《约翰福音》19章17-27节的短短经文,更深地凝望主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身影。那并非仅是公元一世纪耶路撒冷的历史事件,而是每时每刻在所有信徒与教会中不断重现的“进行时恩典”。张大卫牧师强调,正是这恩典不断唤醒教会与信徒,并驱使我们在世界各处传扬救恩的消息。只有通过十字架,我们才能进入复活的荣耀;唯有在十字架上死去,才能得享真正的新生命。唯愿我们深深感恩于基督在十字架上显露的爱,并在各自的岗位上背起自己当背的十字架,继续跟随祂。那位从死里复活、至今仍活着的主,若我们真心信祂,就不禁要宣告:“主啊,我愿意背起我的十字架跟随你!”但愿此宣告不仅停留在口里,更成为每日真实的生活。唯有在不断地抓牢十字架、效法耶稣心肠的灵命操练中,我们才能见证贪婪与骄傲的消融,无动于衷变为爱心,冲突化作和好之奇迹。
因此,《约翰福音》19章17-27节所记载的耶稣基督十字架事件,同时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悲剧,又是最璀璨的盼望时刻。每当我们默想此事,务必要谨记张大卫牧师的提醒:“十字架就是我们的道路、我们的真理和我们的生命。”既受召为基督徒,就再一次立志,不要成为曾讥笑耶稣或在十字架下抢夺祂衣服的那些人,倒要像古利奈人西门一样与耶稣同负十字架,像那些妇女和约翰一样守候在主旁,为那爱而感恩,以自愿的献身作出回应。也要借着十字架上的赦免之恩,去爱那仇恨我们的人,彼此承担重担,为在这世上建立神的国度而努力。凝视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之时,我们当相信祂伤口里流淌的宝血能洁净我们的罪与伤口,也能医治教会与群体,并成为恢复万邦的能力。
最终,“被钉十字架”这一主题可说是整个基督信仰的精髓,也是我们信仰旅程的起点与终点。若无耶稣的十字架,教会、救恩、门徒身份和复活永生都无从谈起。正如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证道中反复强调:“我们要将十字架常悬在心中,不管时代与风潮如何变迁,都不可动摇在十字架上所彰显的上帝之爱与救恩。”因此,让我们在十字架前谦卑悔改,满怀感恩敬拜,将十字架的恩典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分享——这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大喜乐与特权。只要我们持续记念这恩典,便能得享世界无法夺去的平安、安慰与大能。
总之,《约翰福音》19章17-27节这一小段经文,促使我们更深地注视主耶稣走上的十字架道路。这条道路并非局限于第一世纪耶路撒冷的历史,而是在今日凡信者的心中、凡教会之处持续活化的“当下恩典”。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恩典才能使教会与信徒不断被唤醒,也能把救恩之光照到世间各个角落。唯有先经过十字架,我们才得以进入复活的荣光;也唯有在十字架上与主同死,我们才能获取真正的新生。愿我们真诚地感谢耶稣在各各他山上所显明的爱,并将各自肩头的十字架扛起来,继续与祂同行。被钉十字架又从死里复活、现今仍然活着的那位主,是我们真正的王、大祭司与救主。当我们活在这位王的国度、承担这位大祭司委托的使命,并把救主赐下的恩典在世上宣告之时,也会被十字架大能日日更新。愿我们铭记:没有十字架就没有一切,而有了十字架就拥有永远的盼望与胜利。愿主帮助我们在日常行走中常常仰望并跟随那背十字架的主,直到世界的尽头。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