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人与内在的人 —— 张大卫牧师



整体

以弗所书第3章的核心,是使徒保罗在狱中为以弗所教会及所有信徒献上的“第二次祈祷”。虽然在第1章也有一段祈祷,但第3章的祈祷更为直接,清晰地展现了教会群体以及信仰者在“内在成熟”上的必要性。保罗将此信写给“天上与地上一切家的族类”,借此传达他迫切盼望:愿父神的荣耀、圣灵的大能,以及基督那丰盛的爱,使所有信徒的“内在生命”都能坚固。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以弗所书第3章时,强调了保罗所传递的“基督的爱”以及“上帝的丰盛”,对于教会和个人信仰的重要意义。他也从当时以弗所教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属灵处境(患难、虚假教训等)出发,阐明保罗为何劝勉他们“不要灰心”,并从神学及属灵层面进行诠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把这篇证道的内容分为五个主题来整理:

  1. 探讨爱的本质;
  2. 在患难中确认盼望;
  3. 讨论内在的人与灵性的成熟;
  4. 提出教会群体与爱的实践;
  5. 最后探讨上帝的丰盛以及生命得以成全的道路。
    在每个主题中,将重点介绍张大卫牧师证道的核心,并辅以对相关经文(以弗所书3章14-21节及其他参考经文)的神学解读。文中所引用的经文(哥林多后书4-5章、启示录2章、加拉太书、歌罗西书等)则侧面显示了保罗书信与新约不同文本之间的密切关联。

一、的本

以弗所教会起初的失落背景

若回顾以弗所教会失去“起初的爱”的背景,就能发现《以弗所书》是保罗在狱中写成的“监狱书信”之一,而以弗所教会是保罗曾亲自牧会约三年、奠定信仰根基的重要教会。此教会也是启示录2章所提到的七间教会之首,曾以卓越的信心、劳碌与忍耐受到称赞,但却因“离弃了起初的爱”而受到责备。对于“起初的爱”的意义,张大卫牧师指出,那是“教会刚建立时对基督之爱和福音的炽热热情”。他们在抵御异端与假使徒时取得成功,然而在激烈的争战中,“爱”却渐渐冷却。

以弗所3章所体的重心

第3章14-21节记载了保罗为教会所献的**“第二次祈祷”**,此段经文强调的核心是“基督的爱”。保罗希望以弗所的信徒能在世俗逼迫与混乱之中,仍能“明白这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张大卫牧师借此指出:“当教会因争战而疲惫不堪,或在虚假教训和患难中动摇之时,最应回归的本质正是基督的爱”。这爱也正如保罗在罗马书8章所宣扬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没有任何能使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是“上帝救恩计划的核心”。

Agape的特

回溯希腊原文就会发现,新约所宣扬的本质之爱是“Agape”(阿伽佩),即“牺牲的、奉献的、无条件的爱”,亦因基督的十字架而得以体现。阿伽佩之爱不基于人可夸口的功绩或义行,而是全然出于恩典——这在“替代赎价(宝血)”的角度可以看得更清晰。林前13章所言“若没有爱,就不过是响的锣、鸣的钹”,同样提醒我们:“没有爱,任何属灵行为都失去意义”。

张大卫牧师对此总结道:“教会若能保持正确的教义、展现宣教热情,却丧失‘爱’,一切也化为虚空。” 以弗所书3章的祈祷之所以高贵而深刻,正因其旨在“让信徒明白这爱”。最终,教会及信仰生活要追求的并非世俗成就,而是“上帝的爱”本身;这正是第一个主题的精髓所在。


二、患中的盼望

不要灰心

以弗所书3章13节,保罗对以弗所信徒说:“所以我求你们,不要因我为你们所受的患难而灰心”,并补充道“这原是你们的荣耀”。此时保罗被囚在狱中,也深知以弗所教会所遭遇的属灵与现实患难。但他反而宣扬,这些患难“能成为神的荣耀”。这与耶稣在福音书中对门徒所说的“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相呼应。

初代教会与当教会

张大卫牧师在证道中亦提及初代教会普遍身处“患难”之境。正如林后4章8-10节“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所写,初代教会的生活时常遭遇逼迫与苦难。以弗所教会亦需面对假教师的挑衅、市井文化及异教背景,随时都有灰心的诱因。当代教会也同样暴露在世俗化、价值观冲突,以及智识或道德上的攻击之下。故若要“不灰心”,就需要寻找真正的根基。

何能不灰心?

基于十字架大能,保罗在罗马书8章35-39节宣告:无论何种患难,都不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以弗所书3章16节及以后经文提到内住的圣灵(“照他丰盛的荣耀,借着他的灵,叫你们里面的人刚强起来”),显示不灰心的基础在于圣灵所赐之内在力量。正如启示录2章所见,以弗所教会能分辨假教师、坚守教义,并互相扶持,靠的也不仅是个人能力,而是团契彼此相连。因为教会是“群体性存在”,没有人单打独斗。

在患中仍能将荣耀于神的生活

保罗在林后4章17-18节又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把苦难转化为荣耀的秘诀,乃是基于基督已在十字架上将苦难与死亡化为“救赎通道”的事实。张大卫牧师在证道中勉励道:“苦难不会毁灭你的人生,反倒可能成为上帝重新定义你生命的器皿。”这些话正是要为信徒注入勇气。


三、在的人与属灵的成熟

在的人外在的人

以弗所书3章16节写道:“借着他的灵,叫你们里面的人刚强起来。” 保罗以“外在的人”与“内在的人”来区分人的存在方式;哥林多后书4章16节也有相似的脉络:“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肉体与世俗生活象征“外在的人”,属灵与内在生命象征“内在的人”。这是指按着神形象(Imago Dei)被造的真我。张大卫牧师强调:“对基督徒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人’,因为肉体终将衰退,但灵却与永恒的神国相连。”

如何使在的人强起

以弗所书3章透露,唯有依靠圣灵的能力,内在的人才能被坚固,而非仅靠人自己的决心或简单的自我管理。张大卫牧师提到,“雅各因频繁跪祷而被称作‘骆驼膝’的传统说法”,来说明祷告是让“内在的人”成长的关键途径。再者,神的话语乃灵命的粮食,不可或缺。此外,他强调“内在生命的成长并非在孤立中进行”,乃透过教会群体中彼此的爱与相互激励而发生。

外在的衰残与内在的更新

保罗在林后4章7节起,用“瓦器”来比喻自己(外在的人),却注重瓦器中所蕴含的“宝贝”(内在生命的信心与圣灵)。瓦器易碎,会随环境和岁月而损坏;但它内中的宝贝才是关键。同理,我们的外在因苦难、疾病、衰老而腐朽,但若内在坚固,就能不灰心并继续前行。

在的人的目

这就是保罗对以弗所教会,乃至天上地下所有信徒的期望:“使内在的人不断成长”。这条道路终会将我们引入与神更深的相交,在爱里得以完全。张大卫牧师也指出,“教会若说要效法主,其实并不在于外表看似蓬勃的复兴,而在于教会的‘内在生命’是否靠圣灵日日更新。”这同样是本段教导的关键。


四、教会群体

以弗所教会与初代教会的借

在启示录2章中,我们看到这间从保罗习得福音的以弗所教会,能“不能容忍恶人,且曾试验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成功捍卫了福音的纯正。但也因这过程过于激烈而“离弃了起初的爱”。这正是一种“固守真理,却让爱心冷却”的状态。张大卫牧师在此提醒:“教义固然重要,但若在对待人时失去爱,那就变成了律法主义的僵硬,而非福音。”

如何

在圣灵里合一是最根本的前提。以弗所书4章3节之后提到“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并指明教会内的各职分与恩赐,都是为了建立基督的“一个身体”。透过彼此的关怀与服事,正如雅各书2章“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的教训,教会群体中的爱必须能落到具体的行动上。无论是内部的冲突与伤口,乃至与外部社会的摩擦,都需要努力践行主耶稣“连仇敌也要爱”(太5章)的教导,方能彰显教会真正的能力。

教会世界的使命

教会改变世界的首要途径在于“传扬福音”。以弗所教会曾在异教文化中坚守并传扬福音;如今的教会也应在不断涌现的人本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中,以福音去服务社会。与此同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将爱的行动从教会拓展到贫穷与边缘群体上。保罗的“捐献事工”(林后8-9章)或初代教会的慈惠事工(徒2-4章)都是例证。对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在家庭、职场、社会中,也应像当初的以弗所教会一样散发光芒。若失去爱,基督徒便形同“失了味的盐”。

起初的之恢复与群体

以弗所书3章的祈祷并非只为“个人”领受恩典,而是为“整个教会群体能同心合一地活在爱里”而奠定根基。保罗为圣徒们能够“一同领受超越知识的基督之爱”(弗3:19)而迫切祈求;张大卫牧师也告诫:“若教会的根基不是爱,即便起初看似能干,最终也会因分裂与冷淡而消亡。”因此,群体性的爱极其重要。


五、上帝的丰盛生命的成全

理解上帝的丰盛(plērōma

在以弗所书3章19节,我们看到“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上帝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新约希腊文“充满”(plērōma)意为“完全填满”。歌罗西书2章9节也将基督描述为“上帝一切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祂里面”。张大卫牧师解释,这“丰盛”看似与“倒空”自相矛盾——基督虽倒空自己(kenosis)降世,却因这舍己更彰显了“使万物得以充满”的奥秘。

中走向完全

耶稣曾在马太福音5章48节教导:“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保罗则在以弗所书3章18-19节将此具象化为“测度基督爱之长阔高深”。这意味着“爱”乃我们学习天父“完全”的唯一路径。因此,“在爱中效法上帝”正是信仰生活最终的目标。

教会与基督耶耀

以弗所书3章21节写道:“愿荣耀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归于他,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 由此可见,无形的上帝乃透过“有形的教会与基督的彰显”而得荣耀。若当代教会能在废墟般的世界里发出善行、实踐爱,就必能“将荣耀归给上帝”,正如张大卫牧师所总结的那般。

生命的成全上帝实现

保罗渴望信徒“明白并活出这爱以至于充满”,并非停留在教会增长或形式化的灵性追求,而是指向“神对人类的创造旨意与救恩计划之彻底成全”。爱乃“创造的本质”,在基督里完成的救赎,若能透过众圣徒的生命而更丰盛地彰显,便会在历史长河中使这救恩变得更加真实、具体。


结论

以上五个主题,为我们整合了张大卫牧师对于以弗所书3章14-21节的核心证道。归纳保罗的福音与神学要点,大致可以如此概括:

  • 的本:教会当恢复“起初的爱”,即阿伽佩式的牺牲之爱,作为信仰的焦点。
  • 中的盼望:纵使身处苦难也不灰心,因为十字架和圣灵之能支撑着信徒,并能将患难转化为荣耀。
  • 在的人与灵性成:只有“内在的人”日日更新,才能达到真正的刚强与成熟。
  • 教会群体:在坚持真理的同时,不可丢失爱;并当以福音去服事世界,用爱医治冲突与破碎。
  • 上帝的丰盛生命的成全:信徒在爱中追求天父的完全,终将上帝的荣耀彰显于教会与基督里,走向救恩计划的完整落实。

这五个主题并非彼此孤立的教条,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牵引个人与教会的信仰进入更深层次的“福音核心”。保罗在以弗所书第3章的祈祷最终落在“使你们能明白基督的爱”这件事上,而这是教会与信徒最首要的任务。透过对经文的解释,张大卫牧师向当今时代的教会发出提醒:面对重重难关与挑战,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恢复“基督的爱”,借着圣灵的能力,坚固内在的人,并在彼此相顾的群体里活出这份爱。唯有当这爱被真正恢复,个人与教会才会被“上帝一切所充满的”所饱满,并“将荣耀归与祂,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

致基督徒家庭的劝勉——张大卫牧师

重新发现以弗所第六章中的

在以弗所书第六章里,关于妻子和丈夫、儿女和父母、仆人和主人这三组关系的教导,紧密关联着张大卫牧师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天国伦理”。他长期呼吁在家庭中重建关系的基础,而核心并非停留于一般的道德劝勉,而是基于福音的洞察。换句话说,要从“似乎软弱的人那里,神先行走近”的角度来看待这段经文: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先对妻子、儿女、仆人提出劝勉,并不只是一个“颠倒顺序”的写法,而更体现了对弱者的关怀,这正是天国价值观的展现。张大卫牧师在诠释此段经文时,一再强调,无论在家庭、社会或教会的所有层面,都不是靠“权力的力学关系”,而是借着“圣灵的充满”彼此建造,才是真正开启“延至千代的福分”的关键。

张大卫牧师的讲道往往跟随圣经文本的脉络,同时提出切合时代处境的应用。他把以弗所书第五章后半段至第六章的内容,与“不要醉酒,而要被圣灵充满”这一劝勉相互连接,重新聚焦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他提出问题:“在家庭中,真正的根基是谁?”若按传统认知,理当回答“丈夫、妻子、父母、儿女、主人、仆人”的权威顺序,但以弗所书却以“妻子和丈夫、儿女和父母、仆人和主人”的顺序呈现,这正是“天国伦理”,也是“对神国子民的悖谬性世界观”之呼唤。他并指出,这当中隐藏了“关系的奥秘”,对明白福音的人而言,即使家庭经历严重破碎与冲突,只要在“主里”这个前提下,仍能出现新的转机。换言之,“在主里”这个词组已预设了耶稣基督的大能,因此这段经文不仅是道德上的教导,也是一种能实际改变生活的福音应许。

基于此,张大卫牧师从以弗所书第六章,为当代社会归纳了四大主题。其一,是在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中所蕴含的创造之奥秘与爱的责任。其二,是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中所显示的“尊敬与祝福”的交汇点。其三,是仆人与主人之间所揭示的“服事与权柄”的悖论。其四,如何在圣灵的充满下,把这些真理落到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他透过这四大主题,反复强调,信仰并非只停留在教会之中,而应当将家庭、职场和整个社会都带进“天国价值观”的革新中。“先扶起软弱之人”的上帝观念,正是贯穿四大主题的核心信息,他警告说,若教会忽略了这一点,基督教伦理将沦为仅仅“别给他人添麻烦”的世俗层次。下面便以这四大主题为轴心,展开约6500字的篇幅,从张大卫牧师的视角与讲道内容做连续性的整理(仅分小标题,不作其他形式区分)。


妻子丈夫的系中,造之

张大卫牧师从以弗所书第五章后半段到第六章,看到保罗谈及“妻子与丈夫”关系时,意外地先提到“妻子”这一点,而非“丈夫”,对此他格外留意。按照许多传统文化的认知,认为丈夫是家庭的代表与主导者,理应先对丈夫说话,再对妻子说。但保罗却先对妻子发出劝诫,随后才对丈夫说话。对此,张大卫牧师解读:“圣经在圣灵里召唤我们,用新的视角来诠释那些熟悉的权力结构。”世俗常识里,丈夫拥有主导权,理应先行,但在福音的视角下,却显明“神并非先对强者说话,反而先顾念看似软弱之人”的奥秘。

他认为,夫妻冲突往往源于双方失去彼此服事与尊重的原则。这就回溯到创世记第二章所启示的创造法则——“二人成为一体,以彰显神的形象”的神圣使命被破坏时,就会爆发悲剧。但在以弗所书中,保罗用“基督与教会”的比喻来说明丈夫与妻子各自互补的职责。张大卫牧师解释:“基督为教会舍命,丈夫也应当为妻子舍命;教会尊基督为主,妻子也应当尊重丈夫——这两面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过去,教会传统有时会用“丈夫是头,妻子当顺服”的经文,为家长制背书。但张大卫牧师提醒:“保罗从未支持过压制妻子的行为;事实上,‘丈夫要爱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的呼声,比‘妻子顺服丈夫’本身更显重量。”也就是说,“妻子要顺服丈夫”与“丈夫要爱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这两者不可分割,若失去了互动的平衡,便会出大问题。他又指出,“若没有圣灵大能的帮助,一方就会极度强调自己的权威,另一方则难以单方面承担顺服;唯有在圣灵里清醒的人,才会努力彼此抬举。”

以弗所书第五章33节虽然提到“妻子也当敬重丈夫”,但在那之前,圣经对丈夫的呼召是“舍己的爱”。张大卫牧师将这原则称为“牺牲式领导”,警告说,倘若没了这种舍己之爱,却只是一味引用“妻子当顺服丈夫”来压人,家庭必然垮掉。然而,他也提出另一面:若妻子表现出真诚的敬重,丈夫就更愿意承担责任与奉献。比如,当家庭面临经济困难或育儿压力时,若妻子对丈夫满是不屑与轻视,那丈夫也会逐渐丧失担当的动力。

谈及“为何要被圣灵充满”,张大卫牧师解释说:“仅凭人的力量,长久地操练甘心乐意的舍己之爱,是非常困难的。”人若疲惫或情绪低落时,很难持续体谅与顾念对方;然而,当圣灵充满时,人里面会生发出“主所赐的喜乐、忍耐与顾念”,这就成了医治家庭的力量。与此相对,酒只能带来短暂的兴奋,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圣灵的浇灌却能不断供给“基督的爱与忍耐”,促进家庭复和。

张大卫牧师特别提及另一个观点:在创世记中,夜晚被视作“起始”(“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这与我们“白天才是一日开始”的惯性思维刚好相反。他借此说明,圣经的创造秩序也包含了一个“先顾念软弱者”的规律:“妻子先被劝勉”,正象征“让家庭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之声音先被听见,也呼唤丈夫能像对主一样顾念妻子,并呼唤妻子能敬重丈夫。”彼此尊重,才能恢复神的形象。这是他所强调的创造秩序奥秘,也是在家庭中同时落实“爱与责任”的道路。


父母的系所展的尊敬祝福的交

以弗所书第六章1~4节中,保罗对儿女与父母的关系,引用了“这是带应许的第一条诫命”的结构(出自十诫),对此张大卫牧师给出进一步阐释。“孩子们,你们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这里面,“在主里”这层预设非常关键。他指出,这并非只是一种“如果……就……”的附带条件,而是面向“明白福音之人”的基本宣告。现实中,确实会有暴力或不负责任的父母,但保罗所言的“在主里”意味着耶稣基督的大能作后盾。若在不信的家庭,喊“顺服父母”可能听来遥不可及;但对有信仰的人而言,“在主里”是具体且真实的根基。

以弗所书第六章2节:“要孝敬父母,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张大卫牧师认为,在十诫中,“孝敬父母”这条诫命,正处于“对神的诫命”(前四条)与“对人的诫命”(后面几条)的桥梁位置。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将对神的敬拜与对邻舍的爱彼此衔接的起点。他感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当代,“孝顺父母”的传统正逐渐淡化,他呼吁教会在恢复这方面扮演要角。“即便在破碎的家庭里,孩子曾遭父母虐待或忽视,但‘在主里’能遇见那真正‘慈爱的天父’,就能迎来宽恕与和解。”这是他的主要论点。

不过,张大卫牧师也不把第六章3节“使你得福,在世长寿”简化成表面解读,不会把它只阐释为“孝顺就能长寿”这类肤浅层面。他更关注“敬重”一词的本质,强调这是“向上举起”的行动。他常举一个生活实例:一位孙女用省下的一点零用钱,只买到一支雪糕,结果全奉献给奶奶;她的孩子于是大哭:“妈妈为什么只疼奶奶?”然而那位奶奶却并不觉得亏欠,反倒说:“哎呀,孩子有智慧嘛”,欣然接受。张大卫牧师从这画面说明,孝敬父母是一种“向长辈奉上心意”的实际表现,而下一代看到了也会效法,这便带来正向循环。

他还引述马可福音第七章,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将本该给父母的奉养当作‘各尔板’献给神”的传统,直斥他们违背了神的真正心意。耶稣严肃宣告:“你们废了神的诫命!”说明对神热心,绝不能作为忽视孝敬父母的借口。张大卫牧师提醒教会警惕类似的伪善,重申“爱的实质才是让一切关系得以修复的福音核心”。因此,“孝敬父母”不只是道德或文化的美德,更是由福音流淌出来的命令。

关于以弗所书第六章4节:“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张大卫牧师指出,其中对“父亲们”的警告很显眼。它在当时也是为了防止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单单凭借家长制来掌控。这在现实中相当普遍:不少孩子对父亲有畏惧、不亲近的心态。然而,在福音里,“父亲”应当尊重孩子,视之为神所赐的生命财产,“按着主的教训和劝诫”来带领他们。这里的“主的教训和劝诫”,不仅是世俗知识,而是以基督的牺牲之爱为前提的“既严格又包容的教养”。

总结而言,张大卫牧师说:“儿女固然当尊重、顺从父母,但这并不等于给予父母可以压制孩子的权利。”他把两者比作“天父与我们的关系”,指出“不要惹儿女的气”意味着要理解并珍惜孩子的情感和个性,尽力避免使他们受伤;而“照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则意味着既非毫无限制的放任,也不是冷酷严厉的体罚,而是以基督之爱不断引导,并让福音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

因此,以弗所书第六章关于儿女和父母的教导,再次提醒我们:“家庭乃天国的基本单位。”若家庭倾颓,教会与社会也难以安稳。而在这其中,“在主里尊敬父母的儿女”与“不惹儿女气、按主教训带领孩子的父母”两翼若能正确建立起来,就能形成健康的根基。张大卫牧师以“多少家庭已经破碎”为例,深知现实的严酷,却也宣告“福音的大能能弥合这些破口”。教会责任就在于,“成为那些受伤孩子和迷失父母的避难所,通过福音带来医治。”


仆人主人的系,跨越代的服事

以弗所书第六章5节起讨论“仆人与主人”的关系,因现代多数国家已废除奴隶制,而似乎缺乏直接适用性。但张大卫牧师主张,理解保罗时代的背景后,我们会发现这里面蕴含的原则,至今仍适用于“雇员与雇主”或“社会弱势者与强势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段与前面同样,“保罗不是先对‘主人’说话”,反而是对“仆人”先发出指令。在世俗角度看来,似乎更应该先叮嘱拥有支配权的主人;福音却反其道行之。

张大卫牧师称其为“福音的奥秘,也是天国伦理的特征”。在世上,人往往先巴结权势者、讨好掌权者,但福音“先呼唤仆人”,对他们说:“要带着敬畏与战兢,用诚实的心顺服你们肉身的主人,如同顺服基督。”这表示,即便在人看来地位卑微,然而“在神的国度里”,他们并不丧失尊严;神注视的也不是“做给人看”或“讨人喜悦”的虚假,而是真心实意的服事。

对此,他常用“在神面前的动机”来解读:若在职场或组织中,基督徒表面顺从,内里却消极怠工,对神而言,那内心已不再纯正;然而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若能“如同献给主”,就能为神带来荣耀。“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凡行善的,都必从主那里得着赏赐”(参6:8),也说明圣经并不否定“行善必有神的回报”这一信念。尽管这回报不一定是世俗的成功或金钱,却一定会有“天上的尊荣”或“属灵的福分”紧随而来。张大卫牧师如此阐明:“圣经从未否定神会报答行善之人,只不过这酬报的样式可能与世界的标准不同。”

接着,他谈到第六章9节:“你们作主人的,也要这样待仆人,不要威吓他们。”在当时的罗马法律里,奴隶被视为主人的财产,其生死全由主人决定。但保罗却指出,“神不看外貌,”主人与仆人同属“在天上的主”管辖之下。张大卫牧师解释,有人批评初代教会没有马上废奴,似乎默认了奴隶制度,但事实是福音让仆人与主人成为弟兄,这股力量最终颠覆了制度本身。从腓利门书可见,保罗教导主人以弟兄之爱对待逃奴,让福音在“内部”先转化人心。

张大卫牧师认为,时至今日,每个人都会经历“仆人”或“主人”的角色转换。也许在某单位里你是上司,但在另一个场合又得服从别人。关键是,要在圣灵里始终“如同为主而行”,并“不再威吓”。因为世上的权柄不会永恒,所有人最终都在神面前平等。所以,他呼吁拥有“主人”地位的人要活出“服事型领导”,而身处“仆人”境遇的人,则要把眼光放在神身上,不要只看人的脸色。


圣灵的生命如何家庭实际应

最终,张大卫牧师的讲道再度归回到“不要醉酒,乃要被圣灵充满”(弗5:18)这一核心宣告。夫妻、父子、仆主三组关系之所以能发生决定性翻转,关键在于“圣灵的内住”。他反复强调:“在恐惧、担忧、愤怒与伤痛之中,仍能先选择去爱——这力量只有当圣灵降临时才有可能。”当一个人被圣灵充满,他就能把那良善的影响力传递给家庭、教会和职场。

当然,教会内部也有可能出现冲突或伤害。张大卫牧师坦言:“尤其是破碎家庭的孩子常会涌入教会,而教会有责任医治他们的伤口,让他们体验真‘父神’的爱。”为此,教会必须先活出“天国伦理”。教会领袖要先停止“威吓”,抛开对外表的夸示,以服事为先;父母与儿女也应学习彼此接纳。家庭中同样如此:父母若先在圣灵中悔改,丈夫若先为妻子舍己,妻子也会开始尊重丈夫。于是,“次序的颠倒”与“爱的牺牲”就逐渐铺展开来,家庭也因此被重建。

那么,如何持续活在圣灵的充满之中?张大卫牧师指出,每日借着读经、祷告回顾自己的内心,是至关重要的操练。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里呼吁“要穿上新人”,人需要不断悔改、不断寻求圣灵能力。此外,也要融入一个常常“以赞美与感恩”为祭的敬拜团体。唯有在彼此同心求圣灵、唱诗敬拜时,才能更深地体验“基督身体”的合一喜乐,并超越个人的软弱,“彼此像对主一般”地相待。这就成为在教会里“先尝神国生活”的预演。

张大卫牧师特别提醒,要避免“过分热心教会事工,却忽略家庭”的错误倾向——这与前述“各尔板”问题异曲同工。他说:“若自认已经完全献身神,却对照顾父母与妻儿毫不在意,这绝非福音的精神;真正的奉献,会使我们先对家人尽责。”他举诸多实例来质问:“如果家都已四分五裂,却只知道埋头在教会服事,世人会如何看待教会?”所以,他反复劝勉:“就算家庭确实艰难,也别轻忽地对待父母或配偶,要竭力把爱与敬重行出来,同时恳求圣灵帮助;神必会开路。”

因此,以弗所书第六章中所提到的三组关系——妻子与丈夫、父母与儿女、仆人与主人——正展示了“被圣灵充满的生命如何在现场运作”。如同张大卫牧师再三提及:“只要抓住福音的悖论,生活圈就会变样。世人强调强者当先,但以弗所书第六章和福音教导我们,‘先对弱者发话,从而改变强者’。妻子先被提及,儿女先被提及,仆人先被提及——主先顾念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天国次序。”

他也澄清,这并不是要忽视“弱者的委屈”,让他们默默承受不公;相反,“对于不义,信仰仍应正视并加以纠正”,但福音的处理方式始终是“先回应神对自己发出的呼声,先顺服那传到我耳中的神的话”。无论妻子、儿女或仆人,处于下位者若能“在主里”实践顺服和尊敬,保罗告诉我们,“在天上的主”必为他们主持公道。而对丈夫、父母、主人等“上位者”而言,“停止威吓”的警告同样清晰。

福音就是如此颠覆人间的层级制度,却在这颠覆中彰显“更高、更完备的神之爱与公义”。张大卫牧师强调:“基督的十字架就是这种悖论性得胜的明证。耶稣并没有用武力推翻罗马帝国,却借十字架担当了罪的代价,为我们打开永生之路。这与世俗观念背道而驰,亦是以弗所书第六章伦理的根基。”

他提醒教会,当我们诠释以弗所书第六章时,务必要避免先贤所犯的错误:曾有人用它来给旧时的奴隶制度或家长制撑腰,却与福音真义背道而驰。福音真正的力量远超这种曲解,它带领教会去成为“彼此尊重、彼此服事”的群体。即便在现代社会,法律和制度上倡导平等,现实仍常见职场霸凌、家庭暴力,甚至教会内部也可能出现“牧者vs.平信徒”的权力滥用。在这些状况下,教会不可一味偏袒任何一方,而应宣扬“你们彼此是弟兄”这一福音真理,并从制度与属灵层面,落实推动“和解与和平”。正如张大卫牧师补充,最终目标不是“对立”,而是“修复与和睦”。

总之,张大卫牧师从以弗所书第六章所提出的“四重信息”有其一致性:第一,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中,“由妻子先来奠定基础”这一颠倒思维彰显福音的悖论次序;第二,儿女与父母的关系里,“在主里孝敬父母”乃“带应许的第一诫命”,也开启了“延至千代的祝福”;第三,仆人与主人的关系中,“先对仆人说话,却告诫主人不可恐吓”,显示神看重的不是表面地位,而是对祂的谦卑之心;第四,落实这一切的动力即“不要醉酒,要被圣灵充满”,而唯有圣灵充满才能医治家庭与社会。

张大卫牧师时常在此引用“这奥秘是极大的”这一说法,指出这“奥秘”并非指隐藏不示人的神秘,而是指十字架所揭示的“超越人类理性的神圣悖论”。十字架看似与人间逻辑相左,却带来神最浩大的荣耀;同理,以弗所书第六章的次序看似颠倒,却彰显了神的爱。妻子先被提到、儿女先被提到、仆人先被提到,这正宣告“神并非先眷顾强者”,也是神用爱治理的方式。当今教会在诠释这段经文时,务必重拾福音中“颠覆与医治”的能力,避免重蹈曾经支持家长制或奴隶制的覆辙。

在讲道的结尾,张大卫牧师总会呼吁:“抓住这话语,带着它进入生活吧。我们既是天国子民,也是在地上文化里靠圣灵而活之人。让妻子先成全丈夫,让儿女先尊敬父母,让仆人的忠心也能触动主人归向福音。这就是十字架的悖论,也是新造之人的生活。”透过这种关系的翻转,家庭坚立,教会复兴,社会变得更光明,神的国度也渐次扩张。被圣灵充满的人,绝不会自私地将爱藏于己中,而必然会向外涌流,每次与现实碰撞,都会散发福音的馨香气息。

由此可见,张大卫牧师对于以弗所书第六章的解读,在现今仍极具启发意义。他偶尔也幽默地说:“读圣经要‘倒过来读’才有味道。”所谓“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儿女、主人和仆人”若用常规顺序看,好像合乎礼仪,但其实只有当我们按圣经的方式——“妻子和丈夫、儿女和父母、仆人和主人”——去读,才会抓住经文的本旨。表面上,现代社会宣扬平等,但实际上对弱者的轻视并不少。教会的责任就是见证“先顾念弱者的神”。正如十字架的见证,那“颠覆的爱”才是以弗所书所传达的天国伦理精髓。因为在基督里,不再分犹太人与希腊人、为奴的或自主的、男或女,大家同为一家人。至于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儿女、主人与仆人的角色区分,只是我们在世彼此学习“基督式牺牲与服事”的场域。

因此,每当他结束对以弗所书第六章的讲道时,都会以“主啊,让我们活出这教训”祷告,并鼓励会众:“礼拜结束后,也要在家庭和职场里继续做敬拜者。”因为真正的敬拜场所就在家里和工作岗位,当那里的秩序被翻转,就标志着天国的新秩序已然流淌。最终,他一再重申:在当代家庭破碎、代际冲突、职场霸凌司空见惯的环境里,福音才是根本的解答:“寻求圣灵的充满,并优先顾念弱者。”也就是让妻子和丈夫彼此敬重,让父母与儿女在爱里相连,让仆人和主人因谦卑与服事而改变。在这过程中,“那位在天上的主”必然记念我们哪怕最微小的善行,而我们也会因“衷心遵行神的旨意”而倍感喜乐。

就此可知,以弗所书第六章的教导,并非与一世纪奴隶制或家长制妥协,反倒借着福音,从内部提供了足以推翻这些结构的强大动力。张大卫牧师说,这力量至今仍然生效。若教会能认真领受并活出福音,就能在医治破碎家庭与矫正扭曲社会方面大大施展功用。尤其在多元文化和移民群体不断增多的时代,神始终“先向弱者伸手”,教会也当温暖接纳陌生文化或难民,接纳所有被边缘的人。从家庭实践开始的福音,当它向教会与社会全域扩展时,“神国秩序”就真正地成长壮大。

最后,张大卫牧师提醒,要常常记得那句“这奥秘是极大的”所包含的敬畏之心。神的道路超越我们的理性。看似顺序相反,却正是福音的智慧与大能。就像创世的“晚上”先于“早晨”,同样地,在人看似无望的家庭与社会深处,神也能开启新的清晨。因为“那位在天上的主”,以公义又满含温柔的爱,眷顾所有人。于是,“妻子与丈夫、儿女与父母、仆人与主人”这三重关系里所散发的福音光辉,能覆盖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医治与更新。这就是所谓“延至千代的福分”,也是披戴圣灵、摆脱醉酒之人的新生命模式。张大卫牧师不厌其烦地总结:“若没有圣灵,我们走不下去;但若与圣灵同行,家庭、世界、人心都能被改变。”这也正是以弗所书第六章给予我们的强有力挑战与安慰——他的每一篇讲道,几乎都在这个宣告中画下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