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与丈夫—张大卫牧师


1. 婚姻系的本

从以弗所书第5章22节开始,保罗关于丈夫和妻子关系的教导一直是许多神学家所指出的“难以诠释的经文”,时至今日仍引发不少争议。然而,张大卫牧师强调,与其单纯从“顺从”和“服从”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这段经文,不如从其最根本的“爱”、彼此尊重的心,以及“互为补足”的关系这一视角来进行透视。确实,在教会历史上,这段经文曾被错误地滥用,成为贬低女性地位、维护男性绝对权威的依据。但张大卫牧师关注的是,这段经文真正想要传递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家庭成为互相造就、彼此扶持的“爱的共同体”这一真理。

圣经在以弗所书第5章讲到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并延伸到第6章中父母与儿女、主人与仆人的关系,通过这些人类一切社会和属灵层面的关系来教导我们:所有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正如张大卫牧师一贯强调的:“圣经的教导首先并不是停留在伦理层面,而是从属灵层面出发的。”特别是保罗所说的“顺服”概念,只有在“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弗5:21)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理解。基于此背景,以弗所书5章22节“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这句话,并非只是一味要求妻子单方面顺服;相反,它是在21节“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这一命令的框架中,指出夫妻彼此要带着尊重与敬畏的“互为性原则”。

在解读这段经文时,张大卫牧师强调,必须把“被圣灵充满”和“彼此顺服”结合起来解释。以弗所书5章18节教导我们“要被圣灵充满”,紧接着在21节说“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这表明“彼此尊重和顺服”是被圣灵充满后在实际生活中结出的具体果子。也就是说,被圣灵充满的人会放下自我中心的欲望,自然而然地服事别人、看别人比自己更宝贵,这是内在生命被更新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从第5章22节开始所提及的妻子与丈夫的关系,实则为所有人际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因为在神的创造秩序中,男人与女人结合成为“一体”(创2:24),这在创世记2章24节“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中已然彰显出来。保罗在以弗所书5章31节中直接引用了这段经文,说明婚姻并不仅仅是社会契约或感情纽带,而是“创造之旨意的反映”。家庭正是所有人际关系的起点,也可被视为象征教会群体的小宇宙——这是张大卫牧师对这段经文的解读。

那么,为什么保罗要先对妻子说“妻子要顺服丈夫,如同顺服主”呢?不少人在读到这里时,会误解为保罗只是要求女性顺服,却给男性提供了“掌权”的特权。但张大卫牧师解释道:“保罗先对妻子说,意味着爱的开始往往起于妻子的心意。”在传统观念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家中之主”,但在实际生活里,很多精细的照顾与日常关怀通常更多地由女性开启,保罗在此也可谓是反映了现实状况,用“先对妻子提出劝勉”的方式进行教导。当然,这并不代表要减轻丈夫的责任。

接下来第25节——“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保罗对丈夫的责任提出了更直接、更大的挑战。耶稣基督为教会甚至舍命的牺牲之爱,也要同样地体现在丈夫对妻子的爱当中。实际上,在当时其他宗教或文化环境里,对妻子说“顺从丈夫”并不新鲜(那只不过是父权制的映射);但要求丈夫为妻子“甚至可以舍掉自己的生命”的宗教或思想,却几乎不存在。这也是基督教教导的革命性所在。张大卫牧师指出,这一点正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把女性的地位和与男性的关系提升到平等、彼此互重的重大转折点”。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当时希腊-罗马文化环境中女性所处的地位——通常被视为财产,或在宗教层面只能处于“聆听”的被动地位,通过丈夫学习,被局限在被动性角色。但是基督教群体形成之后,反倒出现女性在教会中积极参与属灵活动的现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过于积极,以至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4章提醒“妇女在会中要沉默”以保持秩序。这可见,对于当时许多女性而言,基督教某种程度上成了她们的“解放之地”。张大卫牧师指出:“在男尊女卑盛行的时代,基督教正是宣扬了真正平等与自由意义的一股创新力量。”

再者,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夫妻间的矛盾、父母与子女的隔阂、不同社会地位人群之间的冲突——一向是人类生存体验中核心的痛苦。张大卫牧师认为,以弗所书整体,尤其在第5章下半部分,给出了所有这类冲突的解决之道:一切人际关系都必须建立在“彼此顺服”的互为原则之上,而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完全是因为圣灵的充满。仅凭人的意志力很难去除自我中心,但当神的灵充满我们,我们才能真正否定自我、尊重对方,并最终获得那充满的爱。

张大卫牧师还提到,在创世记第一章反复出现的“有晚上,有早晨”这一模式,暗示了“充满”和“创造的完成”。他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说汉字“多”由两个“夕”字组成,在东方古典中同样可以看到这一“圣经真理的倒映”。“夜晚过去,新的创造继续,最终进入丰盛完成”的事实,在汉字“多”中竟也有所体现。

这与夫妻关系也有相通之处。两个不同的人组成家庭,起初有喜悦与心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冲突。但就像“有晚上,有早晨”的创造循环一样,夫妻也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成熟与丰盈,才能成为真正的“一体”,达成创造性的联结。正因如此,张大卫牧师强调:“夫妻谁都会碰撞,但这并不一定是破坏的征兆;相反,这往往是通往深入了解与真正爱的必要过程。”当我们在这种冲突当中,先选择谦卑自己、尊重并敬畏对方,冲突就不会演变成破裂,而可能成为成长与蜕变的契机。

在这里,“天生缘分”和“命运”这两个概念成为核心。张大卫牧师常常引用箴言16章1节和9节:“心中的谋算在乎人,舌头的应对由于耶和华”(箴16:1),以及“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箴16:9)。这表明人在意志层面似乎自己选择了爱情和婚姻,但在背后却有神的旨意和计划。这也对应了预定(Predestination)和上帝护理(Providence)的教义。

在华语中,把结婚称为“天生缘分”,意思是“在天上早就注定的缘分”。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与箴言的教导相通。当我们相信一切都有神预先的安排时,夫妻关系就不会轻易动摇。倘若缺乏对这一真理的坚信,婚姻就很容易被“是不是我选错了?或许有别的选择?”等想法所动摇,从而陷入破坏性的争吵和冲突。

换句话说,张大卫牧师所理解的夫妻关系本质,是“命定相遇”与“自由意志抉择”在奥秘层面交织的。人虽可凭自由意志作出决定,但从更高层面看,那选择乃是神在冥冥之中所带领的;神早已设定好祂的旨意,盼望我们能在其中喜乐同行。有了这样的信念,当夫妻面临冲突时,就能坚信“我们的结合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也因此珍贵”,因而能够获得化解冲突的力量。

由此可见,以弗所书5章22节之后所强调的“妻子要顺服丈夫,如同顺服主”和“丈夫要爱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这两条命令,其实是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孪生命令”。如果只强调其中一方,就会打破家庭的平衡,并可能带来暴力后果。顺服与牺牲总是互相的,而它们的动力源于圣灵的充满。当我们意识到这份爱的本质在“彼此顺服”,就会明白婚姻不仅是日常生活共同体,更是一处神圣的礼拜之地,也是预表基督与教会合一的“神圣之约”。

尤其是在31-32节——“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张大卫牧师解释说:“这里所说的夫妻合一,超越了看得见的物理层面。”正如教会在基督里达成“神秘的联合”,夫妻也应在灵魂深处彼此合一。这种“合一”绝非丈夫占有妻子,或妻子占有丈夫,更不是彼此压迫,而是通过反映基督的服事与舍己,才能切身体验这份奥秘。

总而言之,对以弗所书5章22节开始的阐释,张大卫牧师的观点非常平衡。他一方面指出不应把“丈夫为头”误解成对妻子的统辖,另一方面也凸显“妻子首先展现爱的服事”这一现实维度。更重要的是,保罗原本的用意在宣扬“相互牺牲与相互服事”的原则,教导我们要在夫妻之间重现基督与教会之间那份神秘而伟大的爱。而这样的爱,唯有通过圣灵的充满才得以实现。


2. 家庭的危机

在婚姻生活中遭遇冲突的夫妻,往往彼此埋怨。“难道你以前不清楚我的本性吗?”“我原本不是这样的人!”之类的对话中,彼此的信任逐渐流失。张大卫牧师提醒说,恰恰在这种时候,更要重新思考并牢牢抓住对“神的护理和预定”的信念。我们虽以自由意志选择了婚姻,但背后有神早已为我们所预备的道路;对此的坚信,就是维系婚姻生活的根基。

夫妻关系若被视为“偶然”,和被视为“命定”,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态度。箴言16章的教导——“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是一种信仰告白:无论人如何谋算、预测未来,最终生命的结局仍在上帝手中。张大卫牧师由此强调:“最初我们也许因相爱而陶醉,仿佛是由自我主导了整个婚姻;但用信仰的眼光回顾,会发现这一切其实早已包含在‘天生缘分’所预定的路程之中。”既然认识到我们的相遇根植于神的深远旨意中,那么,当婚姻生活遭遇风浪时,我们应当抱着“既是神所赐,不会徒然破灭”的信念来面对,并在此信念中寻求化解冲突的智慧。更进一步,若我们将二人的差异看作“神为何要让我们如此不同?”来思考,矛盾便成为学习与成长的契机,而不是纯粹的对立;因为我们会因此更加尊重对方的不同,反观自身,迫切依赖“圣灵的带领”。

张大卫牧师也提到儒家典籍中“父子有亲、夫妇有别”的概念,出自传统“五伦”里对其中两种关系的简要概括。“父子本来就相距较远,要刻意培养亲近;夫妇本来就距离过近,反而需要在亲密中保持适度的分寸。”这是富有辩证意味的说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天生就隔着世代与地位的差异,因此需要有意识地拉近彼此;而夫妻因过于亲近,有时反而需要适度的空间来尊重彼此的个性与自主性。

对这点,张大卫牧师补充说:“当然,父母与孩子之间同样需要留白,夫妻之间也同样需要亲密。”所以不应只从字面进行绝对化解读,而应把握其中所蕴含的“爱与尊重的张力”。最关键的原则在于:“关系的健康建立在彼此的均衡之上。”保罗在以弗所书里所说的夫妻关系,同样不是让女性或男性单方面牺牲、服从、或居于统治之上,而是依据“彼此顺服”原则,互相成全、使对方得生命。

在家庭中所发生的各种争吵与冲突,最终可追溯到“爱的匮乏”。而这种爱之所以缺失,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往往期待先让对方改变,却不愿意自己先改变”。张大卫牧师指出,当夫妻中的一方先选择谦卑自己、甘心服事时,就会迎来神的恩典介入。因为圣经也告诉我们,这需要建立在“我愿意先表达爱和尊重,并相信在神的时间里能收获合宜的果效”之信心上。

若夫妻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即使很小的矛盾也难以平息。然而当一方开始想着“我要先理解对方的需要和处境”,两人的关系就会一点点变柔和。诚然,这种放下自尊、先向对方靠近的决定并不容易,所以圣经将其与“被圣灵充满”紧密联系起来。凭着人的努力,这几乎不可能实现;唯有靠着圣灵的力量,我们才会真正“舍己”,进而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

张大卫牧师常引用“家是小教会”这一说法。倘若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那么家庭也是由夫妻和孩子彼此相爱、互相服事、共同作肢体运作的“爱的共同体”。而这一爱本是从基督而来,基督为教会舍命;保罗在此劝诫丈夫也要以同样的舍己之爱去爱妻子。丈夫要爱妻子如同爱自己身体,妻子要敬重丈夫;两者中任何一方缺失,家庭都会失去平衡。

在以弗所书5章26-27节写道,“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是圣洁没有瑕疵的。”这并非仅指婚礼时的某种象征,而是强调夫妻在婚姻生活的全部过程中,都应该彼此在灵命上互相建造。教会通过“道”而被洗涤、得以圣洁,同样夫妻也需要在神的话语里省察、悔改、成长。这里丈夫既是“头”,又当如主耶稣替门徒洗脚那般,随时为妻子“洗脚”,必要时甚至为对方舍命。而妻子则要以“如同顺服主”的态度尊重、配合这样的丈夫。

归根结底,这一切“奥秘”(弗5:32)皆是基督与教会关系的折射。也就是说,夫妻不仅要努力适应对方,更要彼此成为灵命成长的伙伴。为此,有时需要指出彼此的缺点、引导对方悔改,也需要安抚受伤的心灵,并在另一个层面上鼓励对方发挥各自恩赐。用这样的方法彼此成全,帮助对方“成为圣洁、没有瑕疵的样式”,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因此,张大卫牧师形容婚姻并不只是一种人间制度或传统典礼,而是一场“属灵事件”。其中包含自由意志的选择,却也笼罩在神预定和护理的奥秘之下,而唯有不断寻求圣灵的充满,才能使这奥秘不被破坏。若轻忽圣灵的工作,将婚姻单纯视为世俗情感交换或利益权衡,就会失去这“天上所赐的珍贵姻缘”,使自己陷入危机。

所以,以弗所书5章21节“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这一话语,最先适用于夫妻关系,接着自然延伸到父母与儿女、仆人与主人等各类垂直与水平的关系。张大卫牧师提到,如今现代人往往采用“跟我合不来就拉开距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但这种做法与圣经“彼此顺服”的精神背道而驰。作为神的子民,一旦我们面临冲突,就应该祈求圣灵的带领,让这段关系更加成熟。夫妻关系当然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张大卫牧师嘱咐每对夫妻:“要谨记你们是在神的计划之下结合的,不要随意地将这一关系相对化。一旦不再把它视作神圣的绝对,就容易走向崩塌与破坏。”但另一方面,“若牢牢抓住这一绝对性,在冲突中寻求圣灵的能力,彼此尊重与服事,婚姻就会带来奇妙的喜乐和祝福。”


3. 信仰家庭(Faith & Family)的协调

围绕以弗所书5章22节以下的这些教导,即使放在当代依然意义深远。在全球范围内,家庭解体现象日益严峻,个人主义盛行,婚姻制度被不少人视为“过时的枷锁”。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信仰与家庭(Faith & Family)从来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领域。”因为基督教的信仰,首先就在家庭这最基本的场域中体现出来。教会群体最终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如果家庭破裂,教会也难以运转。

在这一脉络上,张大卫牧师提到,他在主持婚礼时,总是会引用箴言16章1节与9节:“心中的谋算在乎人,舌头的应对由于耶和华”(16:1),“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16:9)。这段经文象征着婚姻虽是两位当事人“自主选择并立约”的过程,但其实也要谨记是神早就预备与掌管的事实。

当新人作婚誓时,双方都会说“我自愿选择你成为我的伴侣”,这显然不是什么被强迫的结合。然而,若仔细思考“为何最终是这个人成为了我的配偶”,就会发现并非凭自己的意志就能解释得通。在这一点上,张大卫牧师强调:“婚姻正是我们‘自由意志’与‘神的主权护理’互相交织的所在。”因此,当夫妻将来遇到矛盾或失望,“但使我们能再次振作的力量”,正是对“是神让我们结合在一起”这一绝对真理的信靠。

这就是“神的预定”(Predestination)和“神的护理”(Providence)教义在婚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Providence”中“Pro”指“事先”,“vidence”与“看(video)”有关,意味着“神事先观看并预备”的意思。张大卫牧师指出,这种教义性解释并不只是知识层面的,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带来巨大的安慰和支持。因为我们在婚姻生活中,时常会闪过“若我当初选择了别人,是不是会更幸福?”的念头。但这样的疑问,实际上等于轻忽了神的预定,也不珍惜“天生缘分”的价值。张大卫牧师甚至警告,这是一种危险的念头。

他也常提“信家会”(意为“信仰之家”)这个观念,即在信仰的根基上建造家庭,让这个家庭再与教会相连接,彼此扶持、共同成长。这种联动关系才能使个人与社会都保持健康。若与神脱离,家庭将很容易被人性的局限和自私吞噬,陷入不堪的冲突;同样,若家庭没有稳固建立,教会整体也会因内在分裂与争斗而摇摇欲坠。保罗在以弗所书里“要被圣灵充满,彼此顺服”之后,马上提及夫妻、父母子女、仆人与主人的次序关系,正是要告诉我们:这不是抽象的教义,而是关于信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显现的极实际准则。

反观有人误用“丈夫是妻子的头”这句话,把它当作在家庭里随意使用权威的挡箭牌,这种情形在过去和当今都并不罕见。张大卫牧师对此指出:“保罗所说‘头’的概念,与其说是‘有主权者’,倒更像是‘承担服事责任的领导者’。”换言之,“头”要协调并保护全身,必要时冲在最前线牺牲自己。而在许多文化环境中,倘若丈夫滥用权威,对妻子施行家暴或精神虐待,那是对以弗所书5章25节“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之命令的彻底背离。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或研讨会上常提醒:“如果教会否定基督的舍己之爱,转而践踏、藐视甚至利用基督,那就称不上是教会。同理,丈夫若用妻子的牺牲来高举自己,便不配作‘头’,而只是暴君。”因为“头”是为了身体而存在,不是为了剥削身体。所以真正的基督信仰婚姻关系里,丈夫不是要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应谦卑服事、尽力保护妻子;而妻子对这样的丈夫则应“如同顺服主”般敬重与支持。

可见,以弗所书5章22节以下的教导,并不是要彼此束缚、彼此压迫,而是带来真正自由的“爱之法则”。因为真正的爱不会靠臣服或掌控对方来获得愉悦,而是通过彼此互为所需、创造性地联结在一起,获得丰盛。回想创世记1、2章的创造记载,神造人时说“不好让那人独居”,于是造男造女,使他们二人成为“一体”。这就说明婚姻不是人自己发明的制度,而是包含在神圣洁的创造秩序中。

今天的社会文化脉动不断变化,个人主义盛行,“婚姻是可有可无”或“婚姻是束缚”之类的观念日益常见。面对此现实,教会更需要积极地回到圣经,重申那“圣经式的婚姻观”。张大卫牧师说:“婚姻并不是只因相爱而组成家庭,更要承认这爱源自神,让我们的婚姻生活成为对神的告白之处。”而当婚姻面临危机时,这种告白显得更为宝贵。在夫妻难以调和的矛盾、经济压力、子女教育等问题面前,仅靠人的能力往往难以收拾残局;这时“神与我同在,并带领我的家庭”的信念才是真正的盼望。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提出:“当家庭动摇时,教会更应成为彼此分担困难、共同寻求属灵智慧的地方。”过去人们往往讳言家事,今天的教会则应践行“要互相担负重担”(加6:2),鼓励分享婚姻中的难处,提供辅导与代祷,让婚姻不再是一场孤独的奋斗,而成为有教会群体同心支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能获得恢复的力量,而不是不堪重负地破碎。

因此,信仰与家庭(Faith & Family)始终如同两个相互扣合的轮轴。若离开神来建造家庭,就难免会被人的有限与自私侵蚀,引发严重冲突;而家庭若没有得到稳固的建立,教会的合一也会动摇。所以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先提到“要被圣灵充满,彼此顺服”,随即列举夫妻、父母子女、仆人主人关系,正是将抽象神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导方针。

综上所述,张大卫牧师在讲解以弗所书5章22节以下经文时,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人类各种关系要想完善,必须建立在“互相造就和扶持”的“彼此性”上;第二,这种“彼此性”的实现以敬畏神、被圣灵充满为前提;第三,夫妻关系象征基督与教会的“神秘联合”,因此绝不是简单的人际合约,而是在神的护理与计划中,我们应当抱持信心;第四,当夫妻陷入冲突时,一旦我们紧抓住这份信仰,坚信彼此的结合是“天生缘分”的绝对价值,就能让婚姻在风雨之中越发成熟、充满丰盈。

如此教导,与古代父权体制有着明显的区分。基督教所宣扬的婚姻观,开启了一个革命性的道路,让丈夫和妻子能够在“同样尊贵的人格”之下彼此看顾、彼此成全。尽管时代和文化环境不断改变,人性深处的问题——自私、疏离、不和、欲望——却始终如一。因此,以弗所书5章22节以下的信息依然有效。通过张大卫牧师的讲道与教导,也依旧能在当代引起强烈共鸣。

最后,张大卫牧师这样劝勉信徒:“夫妻相处,迟早会发现单靠爱情是不够的。那时更要记得‘在我们相遇的背后有神’,并决心‘我先尊重对方、先去爱对方’。当这样的决心与圣灵的同在相遇,我们的家便能呈现天国的样式。愿你们一生都能彼此洗脚,使对方在婚姻里品尝天堂般的喜乐。”保罗极力要说明的,正是基督与教会的关系绝不只停留在神学或抽象领域,而应当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具体地活出来”。张大卫牧师的诠释与此核心完美契合。爱要在彼此面对的关系里完成——我先谦卑、我先服事。正是这个信息,使以弗所书5章22节以下的教导,至今仍然是对现代教会的一项重要嘱托。

义人没有,一个也没有——张大卫牧师

一、犹太人的特权与上帝的信实

1.1 引言:特权与责任的张力

罗马书3章1-2节指出:“这样说来,犹太人的优势是什么?割礼的益处是什么?好处多多。首先是他们被托付了上帝的话语。”保罗在此明确提及犹太民族拥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他并没有一味地为犹太人歌功颂德,反而是在更大的神学脉络下探讨“犹太人的特权”与“上帝的信实”之间的关联。换言之,特权永远与责任相连,而保罗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果犹太人未能履行其神圣使命,或甚至在迎接弥赛亚上选择了拒绝,是否意味着上帝的信实被动摇了呢?

在此必须回顾旧约历史:上帝拣选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使他们成为承载救恩应许的百姓。其中心是“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你们要作我的子民”。在漫长的历史中,以色列民族得到先知的教训、律法的规范,也曾得到圣殿敬拜与祭司制度的特权。所有这些,都表明犹太人在上帝整个救恩计划中有着独特地位。

然而,正如保罗在罗马书2章末段所提到的,犹太人并没有因此真正与上帝同行。他们虽拥有律法,却常常不守律法;他们虽然进行了外在的割礼,却在内心深处背离了上帝。保罗在3章继续追问:“如此一来,犹太人的特殊性是否全然作废?”他自己的回答是相当肯定的:“并没有作废,因为他们依然有特权,那就是被托付了上帝的话语。”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这一段时,常将其应用到当今教会。他指出:教会信徒同样拥有“承受圣经教训、领受圣灵同在、经历救恩之恩典”的特权。但假如我们只停留在自我夸耀而不承担责任,或不愿顺服真理,难免会沦为和古代以色列一样的光景——被形式主义束缚,却失去了与上帝真实同在的能力。

1.2 犹太人的特权:不只是外在标签

保罗在罗马书9章4-5节更集中地罗列了以色列人的诸多特权:①儿子的名分;②荣耀;③诸约;④律法的颁布;⑤敬拜;⑥应许;⑦列祖属他们;⑧基督按肉身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保罗在3章1-2节虽只强调了“被托付了上帝话语”,却暗示了所有这些特权的核心都与“上帝的启示与约定”有关,集中体现就是**“被托付了真理”**。

被托付意味着责任。犹太人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透过先知和祭司,确实保存了很多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律法的教导、以及敬拜上帝的传统。他们在世界诸民族中扮演了独特的见证角色:尽管屡次被掳、分散、逼迫,却因上帝对亚伯拉罕和大卫立的约而不被彻底毁灭。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弥赛亚能够按着时机来到世上,从而使救恩向万国万民敞开。

然而,若是犹太人自己拒绝弥赛亚,或者在行事上无法与托付的真理相称,那么他们的“特权”也会带来更严厉的审判。正如耶稣在福音书中痛斥法利赛人和文士时所表现的:他们引以为豪的“血统”和“外在敬虔”并不能使他们避开上帝的责难,因为他们并未明白律法真正的精义。

张大卫牧师也提及同样的警戒:“拥有圣经却不遵行;自诩为基督徒却没有实质的爱与顺服,这样的‘形式化信仰’随时可能招致比世人更严重的审判。犹太人的例子正好就是教会的镜子。”

1.3 上帝的信实:不会因人失败而动摇

罗马书3章3-4节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神学挑战:“若有些人不信,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上帝的信吗?断乎不能。不如说,上帝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保罗在这里强调,无论人类的顺服或叛逆,上帝的救恩计划和信实都屹立不摇。

这对当时的犹太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犹太人可能会担忧:假如我们中有人拒绝弥赛亚,那岂非意味着上帝与我们先祖的约都落空了吗?保罗的答案明确指出:上帝的应许不会落空,但人若不信,就失去了参与应许的福分。这也正如在旧约时代,以色列百姓屡次悖逆,上帝却依然忠于祂的本性与计划。祂兴起先知斥责百姓、呼唤他们悔改,也会借外邦列国施行审判,但终究要保守祂拣选的余民。

张大卫牧师在释经时时常引用诗篇100篇5节:“因为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他的信实直到万代。”这节经文与保罗在罗马书3章4节所引用的诗篇51篇4节一起,构成了对上帝信实的生动见证:上帝的属性和真理本质上不会被人类的失败所改变。人若认为“上帝的计划受阻”或“上帝被某些人的不顺服给打败了”,那实在是对上帝全能与信实的误解。

1.4 恶是否能彰显上帝的善?

罗马书3章5-8节继续处理一个常见的曲解:既然我们的不义更显出上帝的义,那么我们就“干脆多犯罪,好叫上帝的义更加彰显”?保罗对这种论调相当严厉地回应:“断乎不可!”他甚至认为,散布此等荒谬见解的人,正是曲解或毁谤福音者,他们必受到定罪。

教会历史上,也不乏类似的错误观念。例如,有人认为“反正上帝掌管一切,最终也能把恶转化为善,那我就不必警惕罪了”;或者“我们尽管犯罪吧,反正基督的宝血能洗尽一切”。保罗在此所做的澄清对于驳斥这类歪理极为关键。他告诉我们:上帝的主权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滥用自由;恶虽然可能在上帝大能之中被反转成善的结果,但恶本身绝不等同于上帝的旨意。神是圣洁、公义、良善,祂绝不会“计划”或“鼓励”人去犯罪;唯有人的悔改与顺服,才能真正带来属灵的生命更新。

张大卫牧师也在多次讲道中以约瑟和他哥哥们的故事做例子:约瑟的哥哥们本怀着嫉妒与恶念出卖约瑟,但上帝却奇妙地翻转此事,使约瑟在埃及成为宰相、并拯救以色列全家脱离饥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哥哥们的恶行原本就具有圣洁意图”。他们的动机与行为依旧是罪,只是上帝彰显了祂的超然智慧与主权,使人最终看到神所成就的恩典。

1.5 当代启示:教会的失败与上帝的圣名

对当代教会而言,如果我们自认为有圣经、教义、敬拜的特权,却缺乏真正的顺服或爱心,终会被人诟病甚至失去见证。然而,正如犹太人的不信并未使上帝的信实动摇一样,教会自身的软弱也不能损坏上帝的尊荣。张大卫牧师常提醒:“教会的丑闻并不代表上帝失败,而是代表教会偏离了真理。”真正应当做的,是谦卑悔改,重新回到上帝的话语根基。

在历史上,每当教会出现严重败坏或偏离之时,主往往兴起改革者或复兴运动,带领教会重新聚焦在圣经与基督身上。正如旧约里先知责备以色列,引导他们悔改归向耶和华,这些例子都让我们看到:上帝的工作不会因人短暂的失败而告终。而对我们个人而言,更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在拥有“真理特权”的同时警醒行事,好叫上帝的名得荣耀。

简言之,这一部分告诉我们:

犹太人在旧约和新约之间扮演了特殊角色,他们被托付了上帝的话语,这是不可否认的特权;

他们的不信并未令上帝的信实落空;

我们切不可以“罪恶反衬上帝的公义与良善”为借口而放纵自己;

今日教会同样应反思自己所领受的恩典与使命,不要重蹈以色列的不信与僵化。

二、对人类罪与不义的误解

2.1 从指责外邦人到指责犹太人,再到指责所有人

在罗马书1-2章,保罗首先针对外邦人的罪恶进行了揭露,指出外邦人在偶像崇拜、道德堕落、同性淫乱等各方面都败坏至极。接着,在罗马书2章末尾,他转而责备自诩“有律法”的犹太人,揭示他们同样无法达成律法的要求。到3章9节,保罗干脆总结:“这样说来,我们比他们强吗?绝不。”这就把话题从“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区别,推进到“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成为罪人”的结论。

这对当时身为犹太教背景的信徒而言冲击极大,因为他们一向认为自己因律法与割礼而“在灵性上更胜他人”。保罗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在律法的光照下,反而更显出人的罪性。犹太人固然是选民,但“外在的选民身份”若没有内心的悔改与顺服,就无法让他们免于上帝公义的审判。

张大卫牧师常说,今日教会也有相似情形:我们或许会在道德层面自视高人一等,例如看到社会上的混乱、道德堕落就指责“这些人真邪恶”,却忽视自身内部的问题,比如骄傲、虚伪、分裂、贪婪。保罗在罗马书3章9节的提醒,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我们比他们好吗?绝不。”**当教会或信徒自恃清高时,正是最危险的时刻。

2.2 “义人没有,一个也没有”:旧约串珠引用

罗马书3章10-18节是一段著名的“串珠”式经文(charaz),保罗将诗篇14篇、53篇以及其他先知书的段落综合运用,来呈现人类罪的全面性。他宣告:“经上记着: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上帝的……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直到“他们眼中不怕上帝”为止。这些形象性言辞涵盖人的心思、言语、行为等各方面,将人类的罪恶形容得淋漓尽致。

2.2.1 人的内心与思想之罪

保罗先说:“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上帝的”(罗3:11),点出人的理性和灵性都已堕落。人在罪中,心中并无真正敬畏上帝的意念,反而厌恶或忽视上帝的存在;有的人甚至把自己当作神一样崇拜。这种“心灵层面的叛逆”是罪恶最根本的源头——人不再承认上帝的权威,也就随心所欲地犯罪。

2.2.2 人的言语之罪

接着保罗说:“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用舌头弄诡诈……口中满了咒骂和苦毒。”(罗3:13-14)古代犹太文献,特别是诗篇,对“口舌之罪”有很多谴责,认为舌头虽小却能造成极大破坏。雅各书3章亦将舌头比喻成火,可以点燃整片树林,并称舌头是罪恶的世界。我们常说“说话要谨慎”,其实背后正是因为舌头易被罪操控,导致谎言、毁谤、论断、咒骂等满溢。教会历史上也有很多内耗分裂,由一言不慎、一句诽谤引发,最终毁坏彼此。张大卫牧师形容这是“从口中流出的死亡气息”,和保罗所言“敞开的坟墓”呼应。

2.2.3 人的行为之罪

保罗又说:“他们的脚飞跑行恶……所行的路充满残害和破坏,他们未曾知道和平的路。”(罗3:15-17)若一个人的内心与言语已然腐化,他的行为也必然充满破坏性。人类历史上,战争、暴力、压迫、杀戮从未停止;纵观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许多悲剧都源于个人的贪婪、仇恨和不负责任。即使是外表平和的人,也可能透过无声的手段去伤害别人,比如欺骗、诡诈、排挤。保罗此处要强调的是:当罪在心中掌权,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罪行。

2.2.4 罪的根源:不敬畏上帝

最后一句“他们眼中不怕上帝”(罗3:18)揭示了人类犯罪的终极根源:不敬畏神。旧约智慧文学(如箴言)多次强调“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而人的愚昧恰恰表现在拒绝敬畏上帝。若不承认自己受造物的身份,就会自我膨胀,进而相信“我可以做任何事,而不用承担终极责任”。但保罗说明,这种态度最终会把人引向毁灭的深渊。

2.3 对“罪”与“恩典”的常见误解

“既然人人都是罪人,那就听天由命、无所谓了?”

保罗绝对反对这种消极态度。罗马书3章9节提出“我们比他们强吗?绝不”,并不是要我们自暴自弃或认同“顺其自然地犯罪”。相反,保罗是为接下来的“因信称义”奠定基础:若看不到罪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就不会寻求恩典。

“罪越多,岂不显得上帝的恩典越大?”

这是罗马书3章5-8节中提到的“多行恶以成就善”的歪理。保罗斥责这种推理没有真正了解上帝的圣洁、公义和慈爱。人不可用“结果论”来美化罪。即便上帝的大能可以反转一切恶,恶本身永远是抵挡神的可憎之物。

“外在好行为就能抵消罪吗?”

保罗将在3章后半段更清晰地说明:人无法依靠行为在上帝前称义,因为人所有的善行都带着瑕疵。犹太人曾企图用“守律法”的方式证明自己义,却终究失败;外邦人就更难在道德或宗教上完全满足上帝标准。唯有基督的义才能拯救我们。

张大卫牧师在谈到这些误区时,常用一个比喻:许多人以为自己可以“修修补补”地过关,像是在一个破损不堪的房子里补补墙面。然而,如果地基已经腐朽,整个房子都需要重建。同样,人类的罪不是轻微的“小毛病”,而是彻底背离上帝的生命状态,需要从根源被更新。

2.4 当代反思:教会内外的罪都须被对付

保罗的结论“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对教会而言既是警钟也是福音。它提醒我们,不可因为自己受洗或有宗教知识就自以为义。事实上,我们每天都需在上帝面前省察自己的罪性,不断倚靠圣灵更新,拒绝形式主义或属灵骄傲。同时,它也是福音,因为唯有承认自己是罪人,才会珍惜基督的拯救,真正地渴慕神的恩典。

张大卫牧师指出,当代某些教会流行“成功神学”或“正能量福音”,淡化了罪、悔改与十字架的信息,导致信徒缺少深刻的灵魂破碎与真实的悔改。保罗在罗马书3章的教训,让我们看到罪的问题是何等严重、普遍,又是何等需要基督的宝血来解决。唯有当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在罪中的光景,才会真切盼望那从天而来的救赎之恩。

三、律法与罪觉醒,以及得救之路

3.1 律法的功用与局限

罗马书3章19-20节总结道:“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为要塞住各人的口,使普天下都伏在上帝的审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3.1.1 律法为何宝贵?

上帝赐下律法给以色列人,并不只是为了约束他们的行为,而是要把祂的圣洁、公义和怜悯彰显出来。律法包含对社会公义、人际关系、敬拜、祭祀等方方面面的规定,目的是帮助百姓在生活层面与神的圣洁相对齐。诗篇119篇赞美律法的美善,视其为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3.1.2 律法无法赐下救恩

但问题在于,人根本无法完美遵守律法。罪性的存在使人一次又一次地在神标准前失败。律法只好像一面镜子,让人看清自己污秽的脸,却没法用镜子擦干净脸上的污垢。保罗指出,“没有人能因行律法称义”,因为人的行为总带着罪性,只要犯罪一次,就已经破坏了全部律法的要求。

犹太宗教领袖以“守律法”为傲,制定繁琐的规条,却往往忽略了律法背后的精神。在耶稣时代,法利赛人被责备的焦点即在此:他们往往注重外在字句,却缺失爱的根本,也看不到自己同样需要内心的悔改。

3.2 律法如何“引导”人归向基督

加拉太书3章24节保罗称律法为“训蒙的师傅(或监督)”,意指律法带领人来到基督面前。律法的功能在于显明罪,使人无可推诿,同时也让人意识到:靠自己无法达成神的要求。当罪人在律法面前“口都塞住了”,便只能寻求另一条路——那就是“借信心在基督里称义”。

张大卫牧师在多处信息中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律法无用或被废弃,而是它无法成为‘最终的救恩管道’。只有基督的宝血才能洁净罪人。但若没有律法的光照,人就不知何为罪、不觉得自己需要基督。因此律法和福音并非对立,而是前者将我们带到后者面前。”

3.3 “因信称义”即将揭示:救恩的唯一正道

保罗在罗马书3章21节之后,终于展现“但如今,上帝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的伟大宣告,开始论述“因信称义”的真理。罗马书3章1-20节之所以要穷尽人类罪恶的可怕与普遍性,并告诉我们“在律法之下人人只能被定罪”,正是为了让人看到:唯有赖基督之功劳,才能被上帝称义。

若没有前面对罪的认识和对律法功用的探讨,人们就不会理解为什么“因信称义”如此重要。也正是因此,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才说:“若不先被律法击打,便无法真正领受福音。”律法粉碎人的骄傲与自义,使人彻底降服在神面前,从而带领他们进入基督的应许。

3.4 今日教会对律法与福音的平衡

在实践层面,教会当如何看待律法?有些人走向“律法主义”,高举各种规条,却缺少对内心更新与恩典的强调;另一些人则走向“反律法主义”(或“随便主义”),似乎只要谈爱与恩典,就可以忽视道德规范与圣洁生活。保罗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等多处经文里,努力要让人明白:律法本身是好的,上帝的诫命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7:12)。但我们不应以守律法来获取义分,却也不能忽视上帝对圣洁生活的要求。

因此,当今的教会最需要的是:

在传福音时,不要回避“罪与悔改”的信息,使听众知道自己为何需要基督;

在信徒造就中,让人明白“守诫命、行善”并非为了换取救恩,而是出于对上帝恩典的回应和爱的顺服;

持续保持“唯独恩典、唯独信心”的核心,同时也追求圣灵带来的生命果实。

3.5 归结:从绝望到盼望的必经之路

张大卫牧师曾说,“福音从绝望开始,但绝望并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新生之路的门槛。”当人真正明白自己在罪中的绝境,就会发自内心地呼求上帝的怜悯。保罗在罗马书3章1-20节先将我们逼到一个没有退路的境地:无论你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受洗的基督徒或神学院教授,凡有血气的都无法在上帝的审判前站立得住。这样,当“因信称义”的福音登场时,人才能深刻体会到何为上帝无条件的恩典。

因此,保罗的神学架构是清晰而有力的:

第一步: 借着律法和对人类罪性的揭露,让所有人的口“都被堵住”,承认“我原来是无法自救的罪人”;

第二步: 带领人转向基督的十字架,相信“惟有祂的代赎与义袍才能使我们被接纳”;

第三步: 在基督里过新的生活,不再是靠律法主义或自我努力,而是因圣灵的内住活出爱与圣洁。

3.6 罗马书3章对当代教会的挑战

今天的教会若要真正回归新约福音的根基,需要谨记保罗在这里的教训:

不可自以为灵性优越:拥有真理的形式不等于活在真理的实质里。自豪于“我读过多少神学书籍”或“我多么熟悉圣经教义”,若缺乏生命的见证,也无法逃避上帝的审判;

直面罪的问题:传扬福音时,既要高举上帝的爱与恩典,也不可回避罪与悔改。否则人们不知自己的病,也就不会寻医;

避免律法主义或放纵:既不因受律法挟制而用行为取悦神,也不可以“恩典”为借口放纵罪恶;

珍惜律法的启示:律法启示神的公义与圣洁,引导我们知罪并归向基督。当我们在主里得救后,仍需透过圣经(包括律法书)来规范自己的生活,效法基督的样式。

张大卫牧师强调,**如果教会能够在“律法的镜子”中常常省察自己,又在“基督的恩典”中不断靠主更新,就能真正成为这个世代的光和盐。**反之,若教会只剩下空洞的宗教仪式、神学教条,迟早会重蹈犹太人的覆辙。

结语:绝望中的大喜信息

综观罗马书3章1-20节,保罗从“犹太人的特权”谈到“所有人的罪”,再到“律法只能使人知罪却不能救人”,整个论述十分紧凑。其目的并非让人陷入更深的颓废或绝望,反倒是要为引出“因信称义”的伟大真理做铺垫。若不先见到自己灵性的黑暗,就无法看见福音之光;若不先意识到我们无法靠律法称义,就无法真正放下自夸,单单投奔基督。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经文的核心信息:“义人没有,一个也没有;但上帝的信实永不改变,祂借着耶稣基督赐下救恩,使我们得以称义。”犹太人原本拥有律法与先知的特权,却同样在罪面前失败;教会也许享有圣经与众多神学遗产,但若没有真正活出信实与悔改,也终将面临神的审判。唯有真正承认自己的罪与无助,才能在基督里找到新的出路。

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当我们在读罗马书3章时,要让自己站在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双重角度去思想。首先,我是那个罪人,无论我的背景有多荣耀、家庭多属灵、教会资源多丰富,我仍然需要救主的恩典。其次,我也承继了托付上帝话语的责任,如今我是否真正珍视圣经、传扬福音、活出圣洁的生命?”这些问题对今日每一位信徒都切中要害。

因此,罗马书3章1-20节既是对律法、罪、人类普遍性堕落的深层剖析,也是为下一步“因信称义”的福音亮光作出强力铺垫。保罗将我们引向那个唯一能拯救世界的真理:我们若单靠肉体或律法,必定灭亡;唯有藉着相信耶稣基督,才能白白地被上帝称义。而这正是整本罗马书乃至整个新约福音信息的核心。

外在的人与内在的人 —— 张大卫牧师



整体

以弗所书第3章的核心,是使徒保罗在狱中为以弗所教会及所有信徒献上的“第二次祈祷”。虽然在第1章也有一段祈祷,但第3章的祈祷更为直接,清晰地展现了教会群体以及信仰者在“内在成熟”上的必要性。保罗将此信写给“天上与地上一切家的族类”,借此传达他迫切盼望:愿父神的荣耀、圣灵的大能,以及基督那丰盛的爱,使所有信徒的“内在生命”都能坚固。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以弗所书第3章时,强调了保罗所传递的“基督的爱”以及“上帝的丰盛”,对于教会和个人信仰的重要意义。他也从当时以弗所教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属灵处境(患难、虚假教训等)出发,阐明保罗为何劝勉他们“不要灰心”,并从神学及属灵层面进行诠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把这篇证道的内容分为五个主题来整理:

  1. 探讨爱的本质;
  2. 在患难中确认盼望;
  3. 讨论内在的人与灵性的成熟;
  4. 提出教会群体与爱的实践;
  5. 最后探讨上帝的丰盛以及生命得以成全的道路。
    在每个主题中,将重点介绍张大卫牧师证道的核心,并辅以对相关经文(以弗所书3章14-21节及其他参考经文)的神学解读。文中所引用的经文(哥林多后书4-5章、启示录2章、加拉太书、歌罗西书等)则侧面显示了保罗书信与新约不同文本之间的密切关联。

一、的本

以弗所教会起初的失落背景

若回顾以弗所教会失去“起初的爱”的背景,就能发现《以弗所书》是保罗在狱中写成的“监狱书信”之一,而以弗所教会是保罗曾亲自牧会约三年、奠定信仰根基的重要教会。此教会也是启示录2章所提到的七间教会之首,曾以卓越的信心、劳碌与忍耐受到称赞,但却因“离弃了起初的爱”而受到责备。对于“起初的爱”的意义,张大卫牧师指出,那是“教会刚建立时对基督之爱和福音的炽热热情”。他们在抵御异端与假使徒时取得成功,然而在激烈的争战中,“爱”却渐渐冷却。

以弗所3章所体的重心

第3章14-21节记载了保罗为教会所献的**“第二次祈祷”**,此段经文强调的核心是“基督的爱”。保罗希望以弗所的信徒能在世俗逼迫与混乱之中,仍能“明白这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张大卫牧师借此指出:“当教会因争战而疲惫不堪,或在虚假教训和患难中动摇之时,最应回归的本质正是基督的爱”。这爱也正如保罗在罗马书8章所宣扬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没有任何能使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是“上帝救恩计划的核心”。

Agape的特

回溯希腊原文就会发现,新约所宣扬的本质之爱是“Agape”(阿伽佩),即“牺牲的、奉献的、无条件的爱”,亦因基督的十字架而得以体现。阿伽佩之爱不基于人可夸口的功绩或义行,而是全然出于恩典——这在“替代赎价(宝血)”的角度可以看得更清晰。林前13章所言“若没有爱,就不过是响的锣、鸣的钹”,同样提醒我们:“没有爱,任何属灵行为都失去意义”。

张大卫牧师对此总结道:“教会若能保持正确的教义、展现宣教热情,却丧失‘爱’,一切也化为虚空。” 以弗所书3章的祈祷之所以高贵而深刻,正因其旨在“让信徒明白这爱”。最终,教会及信仰生活要追求的并非世俗成就,而是“上帝的爱”本身;这正是第一个主题的精髓所在。


二、患中的盼望

不要灰心

以弗所书3章13节,保罗对以弗所信徒说:“所以我求你们,不要因我为你们所受的患难而灰心”,并补充道“这原是你们的荣耀”。此时保罗被囚在狱中,也深知以弗所教会所遭遇的属灵与现实患难。但他反而宣扬,这些患难“能成为神的荣耀”。这与耶稣在福音书中对门徒所说的“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相呼应。

初代教会与当教会

张大卫牧师在证道中亦提及初代教会普遍身处“患难”之境。正如林后4章8-10节“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所写,初代教会的生活时常遭遇逼迫与苦难。以弗所教会亦需面对假教师的挑衅、市井文化及异教背景,随时都有灰心的诱因。当代教会也同样暴露在世俗化、价值观冲突,以及智识或道德上的攻击之下。故若要“不灰心”,就需要寻找真正的根基。

何能不灰心?

基于十字架大能,保罗在罗马书8章35-39节宣告:无论何种患难,都不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以弗所书3章16节及以后经文提到内住的圣灵(“照他丰盛的荣耀,借着他的灵,叫你们里面的人刚强起来”),显示不灰心的基础在于圣灵所赐之内在力量。正如启示录2章所见,以弗所教会能分辨假教师、坚守教义,并互相扶持,靠的也不仅是个人能力,而是团契彼此相连。因为教会是“群体性存在”,没有人单打独斗。

在患中仍能将荣耀于神的生活

保罗在林后4章17-18节又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把苦难转化为荣耀的秘诀,乃是基于基督已在十字架上将苦难与死亡化为“救赎通道”的事实。张大卫牧师在证道中勉励道:“苦难不会毁灭你的人生,反倒可能成为上帝重新定义你生命的器皿。”这些话正是要为信徒注入勇气。


三、在的人与属灵的成熟

在的人外在的人

以弗所书3章16节写道:“借着他的灵,叫你们里面的人刚强起来。” 保罗以“外在的人”与“内在的人”来区分人的存在方式;哥林多后书4章16节也有相似的脉络:“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肉体与世俗生活象征“外在的人”,属灵与内在生命象征“内在的人”。这是指按着神形象(Imago Dei)被造的真我。张大卫牧师强调:“对基督徒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人’,因为肉体终将衰退,但灵却与永恒的神国相连。”

如何使在的人强起

以弗所书3章透露,唯有依靠圣灵的能力,内在的人才能被坚固,而非仅靠人自己的决心或简单的自我管理。张大卫牧师提到,“雅各因频繁跪祷而被称作‘骆驼膝’的传统说法”,来说明祷告是让“内在的人”成长的关键途径。再者,神的话语乃灵命的粮食,不可或缺。此外,他强调“内在生命的成长并非在孤立中进行”,乃透过教会群体中彼此的爱与相互激励而发生。

外在的衰残与内在的更新

保罗在林后4章7节起,用“瓦器”来比喻自己(外在的人),却注重瓦器中所蕴含的“宝贝”(内在生命的信心与圣灵)。瓦器易碎,会随环境和岁月而损坏;但它内中的宝贝才是关键。同理,我们的外在因苦难、疾病、衰老而腐朽,但若内在坚固,就能不灰心并继续前行。

在的人的目

这就是保罗对以弗所教会,乃至天上地下所有信徒的期望:“使内在的人不断成长”。这条道路终会将我们引入与神更深的相交,在爱里得以完全。张大卫牧师也指出,“教会若说要效法主,其实并不在于外表看似蓬勃的复兴,而在于教会的‘内在生命’是否靠圣灵日日更新。”这同样是本段教导的关键。


四、教会群体

以弗所教会与初代教会的借

在启示录2章中,我们看到这间从保罗习得福音的以弗所教会,能“不能容忍恶人,且曾试验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成功捍卫了福音的纯正。但也因这过程过于激烈而“离弃了起初的爱”。这正是一种“固守真理,却让爱心冷却”的状态。张大卫牧师在此提醒:“教义固然重要,但若在对待人时失去爱,那就变成了律法主义的僵硬,而非福音。”

如何

在圣灵里合一是最根本的前提。以弗所书4章3节之后提到“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并指明教会内的各职分与恩赐,都是为了建立基督的“一个身体”。透过彼此的关怀与服事,正如雅各书2章“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的教训,教会群体中的爱必须能落到具体的行动上。无论是内部的冲突与伤口,乃至与外部社会的摩擦,都需要努力践行主耶稣“连仇敌也要爱”(太5章)的教导,方能彰显教会真正的能力。

教会世界的使命

教会改变世界的首要途径在于“传扬福音”。以弗所教会曾在异教文化中坚守并传扬福音;如今的教会也应在不断涌现的人本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中,以福音去服务社会。与此同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将爱的行动从教会拓展到贫穷与边缘群体上。保罗的“捐献事工”(林后8-9章)或初代教会的慈惠事工(徒2-4章)都是例证。对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在家庭、职场、社会中,也应像当初的以弗所教会一样散发光芒。若失去爱,基督徒便形同“失了味的盐”。

起初的之恢复与群体

以弗所书3章的祈祷并非只为“个人”领受恩典,而是为“整个教会群体能同心合一地活在爱里”而奠定根基。保罗为圣徒们能够“一同领受超越知识的基督之爱”(弗3:19)而迫切祈求;张大卫牧师也告诫:“若教会的根基不是爱,即便起初看似能干,最终也会因分裂与冷淡而消亡。”因此,群体性的爱极其重要。


五、上帝的丰盛生命的成全

理解上帝的丰盛(plērōma

在以弗所书3章19节,我们看到“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上帝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新约希腊文“充满”(plērōma)意为“完全填满”。歌罗西书2章9节也将基督描述为“上帝一切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祂里面”。张大卫牧师解释,这“丰盛”看似与“倒空”自相矛盾——基督虽倒空自己(kenosis)降世,却因这舍己更彰显了“使万物得以充满”的奥秘。

中走向完全

耶稣曾在马太福音5章48节教导:“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保罗则在以弗所书3章18-19节将此具象化为“测度基督爱之长阔高深”。这意味着“爱”乃我们学习天父“完全”的唯一路径。因此,“在爱中效法上帝”正是信仰生活最终的目标。

教会与基督耶耀

以弗所书3章21节写道:“愿荣耀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归于他,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 由此可见,无形的上帝乃透过“有形的教会与基督的彰显”而得荣耀。若当代教会能在废墟般的世界里发出善行、实踐爱,就必能“将荣耀归给上帝”,正如张大卫牧师所总结的那般。

生命的成全上帝实现

保罗渴望信徒“明白并活出这爱以至于充满”,并非停留在教会增长或形式化的灵性追求,而是指向“神对人类的创造旨意与救恩计划之彻底成全”。爱乃“创造的本质”,在基督里完成的救赎,若能透过众圣徒的生命而更丰盛地彰显,便会在历史长河中使这救恩变得更加真实、具体。


结论

以上五个主题,为我们整合了张大卫牧师对于以弗所书3章14-21节的核心证道。归纳保罗的福音与神学要点,大致可以如此概括:

  • 的本:教会当恢复“起初的爱”,即阿伽佩式的牺牲之爱,作为信仰的焦点。
  • 中的盼望:纵使身处苦难也不灰心,因为十字架和圣灵之能支撑着信徒,并能将患难转化为荣耀。
  • 在的人与灵性成:只有“内在的人”日日更新,才能达到真正的刚强与成熟。
  • 教会群体:在坚持真理的同时,不可丢失爱;并当以福音去服事世界,用爱医治冲突与破碎。
  • 上帝的丰盛生命的成全:信徒在爱中追求天父的完全,终将上帝的荣耀彰显于教会与基督里,走向救恩计划的完整落实。

这五个主题并非彼此孤立的教条,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牵引个人与教会的信仰进入更深层次的“福音核心”。保罗在以弗所书第3章的祈祷最终落在“使你们能明白基督的爱”这件事上,而这是教会与信徒最首要的任务。透过对经文的解释,张大卫牧师向当今时代的教会发出提醒:面对重重难关与挑战,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恢复“基督的爱”,借着圣灵的能力,坚固内在的人,并在彼此相顾的群体里活出这份爱。唯有当这爱被真正恢复,个人与教会才会被“上帝一切所充满的”所饱满,并“将荣耀归与祂,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