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围绕约翰福音13章1节的经文——“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阐述了关于苦难与爱的圣经洞见,尤其强调在受难期(四旬期)期间,我们要深深默想耶稣基督的苦难,以及这苦难的真正意义在于“基督对我们爱到底”。文中引用诗篇119篇、罗马书5章、腓立比书1章与3章、歌罗西书1章、提摩太后书1章与2章、彼得前书2章与4章等多处经文,指出基督的苦难并非“咒诅或不幸”,而是“引领我们进入爱的道路”。此外,尽管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仍陷于世俗价值观的争执,谁大谁小,然而主耶稣仍然“爱他们到底”。祂以此向我们彰显,通过服事与卑微的生活,我们也能尝到永生和复活的荣耀。由此,张大卫牧师强调:不要把耶稣基督的苦难仅仅视为悲伤或人性的怜悯,而应领悟其中蕴含的“奇妙服事与爱的本质”,并将之付诸实践,这才是真门徒的核心。本文分两大部分来整理:第一,“苦难的意义与基督的爱”,第二,“‘爱他们到底’的实践性应用”。
一、苦难的意义与基督的爱
在受难期(四旬期)里,我们会格外地默想耶稣所经历的苦难。张大卫牧师提醒说,受难期不单是对耶稣痛苦受难的悲叹与哀伤,而是更要抓住那“超越且永恒的神之爱”在苦难之中的彰显。约翰福音13章所记载的最后的晚餐,正是基督走向十字架道路的正式开端。约翰见证说,耶稣既然爱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这里的“爱他们到底”,并没有时间或条件的限制,乃是“完全的爱”,这种爱本身正是通往十字架的道路。
按照张大卫牧师的教导,我们从人的角度看“苦难”,往往会认为它是“咒诅”或“痛苦的考验”,可是在耶稣的眼中,这却是对世人的“爱的决断”。主耶稣并没有逃避苦难,而是选择背负十字架的道路,承担了人类的罪和局限,也借此彰显了神对世人的救赎之意。圣经告诉我们,这苦难对我们大有益处。诗篇119篇67节说:“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第71节又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可见,苦难的经历能成为我们真正认识神话语的途径。
张大卫牧师同样引用罗马书5章3-4节中保罗的话:“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他指出,对神的爱有更深的认识,往往在我们经历人性苦难的过程里更加完全地发生。所谓“与基督的苦难有分”,并不只是说我们遭遇痛苦,而是指我们在苦难之中更加体悟耶稣的服事、恩典,以及祂对罪人的深切饶恕。腓立比书1章29节写道:“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其中暗含着“基督的苦难反而成为恩典管道”的悖论。
此外,腓立比书3章10-11节保罗说:“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这说明苦难并非毫无目标地临到,而是引导我们与基督“复活的大能”相连的圣洁之路。苦难是效法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彰显的卑微与服事,并甘心把自己完全交出之爱的机会。歌罗西书1章24节保罗说:“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这说明苦难能成为建造教会、服事群体的工具,正如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苦难不是孤立承受的,而是爱的延伸与服事的机会”。
在提摩太后书里,保罗也多次劝勉要与他“一同为福音受苦”(提后1:8, 2:3)。这番劝勉背后,包含了“基督的苦难已带着神的爱”的神学认知。故而门徒不应在惧怕中躲避苦难,反倒要在苦难中跟随主的道路。彼得前书2章20-21节、4章13节也谈到,为行善受苦在神面前是可喜爱的;与基督的苦难有分,将来当主在荣耀里显现时,也会带来极大的喜乐。对此,张大卫牧师的解读是:“苦难对基督徒而言必然会临到,但最终会引我们进入复活的荣耀。”
的确,仅仅在头脑里理解这些教导,和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往往截然不同。虽然圣经里屡次论及苦难,今日许多教会与信徒仍对苦难没有正确的认识。张大卫牧师常提到“没有苦难就没有荣耀”的真理。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成就救赎之工,正是因那苦难本身最有力地见证了神对罪人的爱。因此,如果教会只把苦难简单视为“咒诅或刑罚”,就会错失福音的核心——“基督对我们爱到底”的救赎之爱。从约翰福音13章的经文可见,耶稣“爱属自己的人,爱他们到底”的背后,显然有着“甘心领受苦难”的意志。
张大卫牧师指出,约翰福音13章1节那句“爱他们到底”,此处所指“到底”没有时间上的局限(意即“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牺牲与奉献的限制。不管门徒有何过失,甚至抛弃耶稣或在危难时否认祂,耶稣的爱仍然不止息;这爱的巅峰就是十字架上的牺牲。而这牺牲正证明了耶稣的苦难不是咒诅,而是爱。换言之,苦难是“为了爱所付的代价”。
回到约翰福音13章首节:“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这句表明主十分清楚将临的是痛苦的死亡与惨烈的十字架刑罚。即便如此,耶稣还是选择了“爱到底”的道路。从人的角度来看,这是难以理解的超越之爱。张大卫牧师在此处强调:“若人真正爱某个人,即便那份爱会带来苦难,也不会退缩。因为爱本身意味着为对方牺牲和奉献,这几乎是必然的。”耶稣的苦难正是祂“俯就卑微、以仆人的姿态活着”的爱最具体的展现。
结合马太福音20章、路加福音22章里门徒彼此争论谁大的场景,我们看到即便耶稣“爱他们到底”,门徒仍受制于世俗的权力观,谁位分高、谁权势大。耶稣则清楚宣告:“在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做你们的用人”(参太20:20-27)。张大卫牧师对此评论说:“世上的君王都要管辖人、高高在上,但在主的国度却相反。”真正的门徒应在卑微处服事,以此为荣耀,用谦卑彼此相待。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里为门徒洗脚(约13:4-5)正是这一教导的实践。当时,门徒没人愿意主动作“仆人”的角色;于是耶稣解下外衣,拿起毛巾束腰,倒水在盆里,一一洗门徒的脚。要知道,在当时的中东文化背景下,这通常是仆人才做的最卑微的工作。可门徒却谁也不先去洗脚或彼此服事。主耶稣亲自示范说明,爱绝不是停留在言语上,而必须通过实际的服事来印证。张大卫牧师说:“最后的晚餐,正是耶稣救赎人类前最紧迫的时刻。但主却反向地告诉门徒:并不是‘谁更大’,而是‘谁真像仆人那样服事’,这才是首要之事。”
因此,约翰福音13章呈现的苦难开端,并非只是悲惨的场景,而是“那位爱我们到底的神”所展现的戏剧性舞台。耶稣没有用言语空谈,而是亲身选择了最卑微之处。这就是通往十字架的核心。祂甘心背十字架,使我们这些罪人得享永生,并在历史中永远铭刻“基督的爱是信实不变的”这一真理。基于此,张大卫牧师总结说,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要“在苦难中依然不放弃爱”,并“以服事来见证这份爱”。十字架虽是苦难,但同时也是爱,而正是这爱带来“永生”的应许。
二、“爱他们到底”的实践性应用
如上所述,基督的苦难乃是爱的巅峰,十字架则是“那位爱我们到底的上帝”最真实的展现。张大卫牧师再三强调,今天的教会与信徒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活出这份圣经信息,才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耶稣在门徒为“谁大谁小”争论不休时,用“洗脚的服事”来回答他们一样,我们若要“爱人到底”,就必须有具体的行动与应用。
主耶稣对门徒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约13:14)即是告诉我们,跟随主的榜样并付诸行动,才是门徒的标志。可现实是,我们内心仍常被“谁更伟大”、“谁更高”的比较心所捆绑,常常渴望被服事,而不是去服事别人。张大卫牧师指出:“现今很多教会也潜藏着名誉欲、权力欲、炫耀心。但在主的国度,真正为大的,乃是那些甘愿谦卑与服事别人的人。我们要经历的,正是这价值观的彻底扭转。”
那么,该如何效法耶稣“爱他们到底”的样式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爱”不是单纯的情感或言语,而是一种“不论何种境遇都不放弃、为对方益处舍己”的意志。约翰福音13章里,耶稣明知门徒中有人争大位,有人即将背叛自己(约13:2, 21-27),但祂仍然爱他们到底。这表明,爱并不取决于对方是否配合或回报,而是我们本分所在,纵使会带来苦难也要承担。张大卫牧师评论道:“哪怕对方没有令人满意的表现,爱也不该因此动摇。耶稣对门徒,以及对全人类所显明的爱,就是这样的爱。”
耶稣所示范的爱,具体体现为“服事的行动”。给门徒洗脚不仅是表面姿态,而是实实在在地满足他们日常所需。那时候在炎热多尘的环境里,一整天下来,脚满是尘土,需要用水洗净,乃是极具体的服事。耶稣不只是“口头上、心意上”表示关怀,而是真正动手去照顾门徒。这种爱,在教会群体当中,或在家庭、邻舍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中,也应当化为行动:留意别人的需要,并乐意实实在在地帮助。张大卫牧师提醒说:“真爱从来都是伴随行动的。即便言词再美妙,若不在行动上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也不能称为跟随耶稣榜样的爱。”
特别是路加福音22章14-20节描述,耶稣在受难前渴望与门徒同守逾越节,还分给他们饼和杯,说“这是为你们舍的我的身体”。其中明显带有“给予、舍己”的信息。也就是说,爱就是“把自己献出来”,而这份“舍己”在十字架上被彻底成全。耶稣也嘱咐我们每逢守圣餐,要纪念祂的这种牺牲之爱。张大卫牧师表示:“当我们在圣餐礼中,领受主为我们撕裂的身体和所流的宝血时,要思想这份真实的爱。而不只是履行仪式,还当省察我们是否也如此彼此服事。”
因此,教会当在纪念主牺牲的场合,彼此劝勉,要在生活中活出“爱到底”的样式,将这爱带到世界。如果教会对这爱无动于衷,不愿真心跟随主所指示的道路,那福音在世人眼中也就成了空洞的口号。回顾初代教会,门徒彼此供应、甘愿分享财物(徒2:44-45),在逼迫和苦难中仍彼此照顾,这种见证正是转化罗马帝国、彰显福音大能的关键。张大卫牧师说:“在当代,我们也有责任透过实践爱的行动来见证神的国度,这正是世人能真切认出‘他们真是耶稣的门徒’的主要标志。”
再者,若我们环顾四周,就会发现有许多“需要我们洗脚”的人:贫困者、病患、被边缘化的人、外来移民、残疾人等等。他们往往被社会忽视。我们也许看见他们,却觉得“我是更重要的人”,或者想着“会有别人去帮助”,就此忽略。但张大卫牧师提醒说:“耶稣在世时,与边缘人、病患、税吏、妓女、麻风病人同行,医治他们、接纳他们,绝非偶然。这正是十字架之爱所体现的方式。祂先主动走到他们面前。”因此,教会和信徒当自问的,不是“谁来服事我”,而是“我要去服事谁”。
要更深体验耶稣“爱到底”,需要我们生命中“末世性的价值观改变”。张大卫牧师指出:“新天新地,也就是神的国度降临,意味着以往价值观的根本改变。”正如耶稣所言“在后者要在前,在前者要在后”,这是天国的逆向原则。在世上,人们把更高的地位与他人的敬重视为成功;但在神的国度里,反倒是降卑服事他人,甘心舍己,使人得益处,这才算是“真正的尊贵”。约翰福音13章中,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举动就是对此“天国奥秘”的最佳诠释。
面临苦难时,不应只是恐惧,而要在其中窥见“爱的奥秘”,并在神所赐的时机与环境中,实践“爱到底”。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无论生活多艰难,无论人是否理解或甚至逼迫我们,都不可放弃爱到底的生命。”因为复活的荣耀,不仅是苦苦忍耐就能得到,而更是因“在苦难中仍以爱充满”而带来的祝福。主耶稣正是在面对苦难、门徒背叛和世人讥诮时,依然选择把自己完全交出,这才连结到复活的大能。我们也是如此。若没有爱,苦难便是咒诅;若在爱里经历苦难,就孕育着永生的盼望。
耶稣的苦难并非“被动的牺牲”或“单纯地受委屈”,而是非常具体、积极地表达爱。基督甘愿接受十字架这样最羞辱的刑罚,就是要彰显神之爱远超人的罪与局限。张大卫牧师说:“十字架完全是出于爱。我们既蒙召成为这爱的见证人,就必须将它传播并见证出来,而且不仅在言语上,更要在我们自身生活中‘效法那位爱我们到底的耶稣’。”这条爱的道路往往伴随苦难,但也正是在苦难中,我们才体验神更深的恩典,并怀抱复活的盼望。所以在受难期,我们切莫只是远远观望耶稣的受苦,或对祂的痛苦停留在怜悯,而要反思“我们如何去实践同样的爱”,并立志照此去行。
在信仰生活中,我们也难免在教会里遭遇冲突与伤害:领袖与信徒之间、信徒彼此之间,常常为“谁对谁错”“谁更值得被认可”“谁应先受优待”而争执。然而耶稣对这样的我们说:“你们要作仆人,彼此洗脚。”这教导今天仍然有效。只有当我们彼此洗脚、互相包容,彼此服事,教会才会在世上真正成为光与盐。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指出:“当信徒在各个领域都以仆人的姿态委身,那时人们才能从教会身上看到‘啊,他们真是耶稣的门徒。’”换句话说,耶稣在最后的晚餐里为门徒洗脚的场景,也必须在当今教会共同体中被重新呈现。
爱的代价必然伴随牺牲。为他人得益处、让别人得生命与建造,总会有苦难夹杂其中。然而,那苦难并非咒诅,反倒常常成为神的珍贵礼物。因为在苦难的经历中,我们更深体会耶稣之爱,以及祂向我们各人所施的恩典。若是为“自我、野心”去承担的劳苦,往往令人疲惫不堪;但若因爱而牺牲,那就甘之如饴。耶稣教导的正是如此。约翰福音13章里,“爱他们到底”的主,把喜乐、感恩和复活的盼望一并储存在爱中。张大卫牧师也反复传递这一福音讯息:门徒跟随主多年,仍未能真正内化“服事与爱”,当代教会也太容易疏忽这点。如果不恢复此核心,教会就会失去本质,也无法将盼望带给世界。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里对门徒的态度——明知他们软弱,甚至会弃祂而去,却依然“爱他们到底”——这正是教会与信徒的终极榜样。基督的苦难乃是爱的结晶,祂对我们的牺牲更是我们得永生的根基。对此,我们不仅要在观念上记得,更应在实际生活里践行“彼此洗脚”,即持守仆人心态、付诸服事行动。当这样的教会、这样的信徒聚集时,世人就会看见约翰福音13章35节所言“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确实成真。
张大卫牧师说:“耶稣的十字架、那苦难,就是上帝爱到底的意志,也因此开启了永生之门。我们也当走上这福音之路,选择‘爱到底’的生活。”这样的选择并不轻松,因为世俗不断诱惑我们去追逐自我中心和更高地位,但我们已得着主耶稣的榜样,并且有圣灵帮助。只要我们真心持守这份爱,甘心彼此作仆人,教会就能再次彰显十字架的大能,并宣告那完全的复活盼望。无论是受难期还是日常生活,我们若深思并践行张大卫牧师所强调的这番真理——“十字架虽是苦难,却绝不是咒诅,而是爱”——就能定意活出这份爱。爱不是口号,而是透过彼此洗脚、彼此谦卑来印证。纵使这道路狭窄艰难,但只要我们遵行耶稣已立的榜样,就能享受超越世俗的喜乐与复活的盼望。愿“爱他们到底”这句话,今日也透过我们的生命与教会不断回荡,直到主再来。
愿我们牢记:首先,要看到耶稣苦难的意义超越人间痛苦,揭示神无限大爱;并且祂那“爱到底”的姿态让我们明白,苦难并非咒诅,而是迈向永生的门。而能与这苦难同有份,对我们而言,反是蒙恩与福分。其次,基督的苦难与爱应该在当代教会和信徒日常生活里通过具体行为再现。唯有重现耶稣在洗脚时示范的服事精神,“爱到底”才得以真实彰显,世人亦能借此认识复活的盼望。张大卫牧师反复传递的讯息正是如此:像约翰福音13章所说的“爱他们到底”一样,我们也要在任何光景下都不放弃爱,甘心作仆人,将神的国度见证在地上。
这一切,终归源于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所作的教导与行动。门徒在争谁大谁小时,主以“仆人之姿”回应。随后主走向十字架,为全人类敞开永生之路。十字架虽然象征苦难,却也是最美的爱之信息。由此,盼望我们在受难期以及每个信仰日常,能再次深深思想张大卫牧师一贯强调的真理:“十字架虽苦,却不是咒诅,而是爱。”并下定决心活出“爱到底”的生命。爱需要用生活来见证,通过彼此洗脚、甘心卑微来彰显。尽管这道路艰险,但因有主耶稣所立的榜样,我们就能得享世人无法给予的喜乐与复活盼望。愿“爱他们到底”的呼声,依然在今天通过我们的生命与教会,继续传扬不息。阿们。
www.davidjang.org